《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

2017-01-16 05:05:20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阴气卫气内经

刘 媛(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理论探讨】

《黄帝内经》中“阳气”“阴气”概念之探微

刘 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

阳气;阴气;概念;《黄帝内经》

“阳气”“阴气”为《内经》中的重要概念,常用于描述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机制及治疗机理,因此准确地理解二者的含义,对于我们体察《内经》的本义具有重要意义。通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阳气”“阴气”定义为:“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1]”可见教材使用以“性质”分阴阳的观点,将推动、兴奋等特性归属于阳,宁静、抑制等特性归属于阴,分别具有这些特性的气即为“阳气”与“阴气”。目前我们解读《内经》时多引入此观点。然而以此阅读《内经》原文,却会发现有不少难以索解之处。如《素问·疟论》云:“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若将上述“阳气”“阴气”的概念代入其中,则很难解释圆满。笔者认为,《内经》常以部位论“阴”“阳”,阴阳各有其指代所在,分布于阳位之气为“阳气”,分布于阴位之气为“阴气”。以下对此观点进行阐述,并依据原文。阐述阳气、阴气的相互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以期为《内经》的学习、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以“阴阳”表部位是《内经》的普遍用法

“阴阳”二字现在一般理解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这种“哲学之阴阳”的思想在《内经》中有充分体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阴阳规律的论述。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在很多时候《内经》中的“阴阳”保留其更古老、更朴素的含义,即表示一定的位置和部位。

1.1 “阴阳”的部位性内涵

“阳”“阴”二字之本义与部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从字形来看,“阴”“阳”二字从“阜”,阜者土山之义。《说文解字》云:“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3]”从用法来看,考先秦主要文献,战国以前“阴”“阳”二字多是作为部位概念来使用的。对确信成书于老子及孔子以前的4部著作(《易经》《仪礼》《诗经》《尚书》)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其中出现的“阴”“阳”二字60%以上是用来作为地理位置、部位的代称,如《易经》中的“鹤鸣在阴,其子和之”,“阴”即指背阴之处。事实上,直到战国以后方才形成赋予阴阳二字哲学含义,并将其作为对立两面之代称的惯例[4]。

一般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期,由此来看,很可能横跨这个“阴阳”二字由朴素而升华的过程;更何况其内容丰富完备,可能在更早的时期已成就其理论规模。因此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阴阳”仍旧保留其朴素的“位置”“部位”的语言习惯,是很有可能的。如“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等,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明显观察到《内经》对“阴阳”部位性内涵的保留。

1.2 《内经》中“阳”“阴”所指代的部位

《内经》中,“阴阳”在沿用其部位内涵时,常用来指代人体的部位,具体而言有以下3种划分方式:一是以内外论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即明确提出:“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再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意为虚邪贼风等因素致病先侵及外部,饮食、起居等因素致病先侵及内部;二是以经络论阴阳,阳经为“阳”,阴经为“阴”。如《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素问·调经论》云:“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此时均应宜以经络来理解;三是以脏腑论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如《素问·方盛衰论》云:“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五脏属阴,故五脏气虚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事实上,因阴经多循行于体内而连属于脏,阳经多循行于体表而连属于腑,故三者实质上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2 《内经》中“阳气”“阴气”的含义

2.1 “阳气”“阴气”的主要含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内经》中的“阳气”“阴气”沿用“部位之阴阳”的含义,即“行于阳位之气”为“阳气”,“行于阴位之气”为“阴气”。故“阳气”可指代外部、阳经、六腑之气,“阴气”可指代内部、阴经、五脏之气。根据描述对象的不同,可能有所偏重。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此处之“阳”以内外论,“阳气”指卫外之气。《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此处的“阴气”为阴经之气,“阳气”为阳经之气。《素问·方盛衰论》云:“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此时以脏腑论阴阳,五脏属阴,故五脏气虚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原文并不出现“气”字,仅以阴阳代指,其实还是取阳气、阴气之义。如“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一句,实为“阳气偏倾,流注于阴经,故阴经气实,而阳经气虚”之意。

对《内经》统计可发现,《素问》中“阳气”出现85次,其中表部位者66次(77.65%);“阴气”一词出现56次,其中表部位者43次(76.79%)。《灵枢》中“阳气”出现45次,其中表部位者44次(97.78%);“阴气”出现35次,其中表部位者35次(100%)。可见,“阳气”“阴气”表部位的用法在《内经》中十分普遍。

2.2 “阳气”“阴气”的其他含义

在不取其“部位”内涵时,“阳气”“阴气”主要还有如下含义:一是天地之气分阴阳,属阳者称“阳气”,属阴者称“阴气”。如“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这种用法出现于22处原文;二是阳邪、阴邪的代称。“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该用法仅见于1处;三是特殊用法。如“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此处“阳气”不能算一个词汇,此句其语意为“味”属阴,走下窍;“气”属阳,出上窍,因此此处的“阳气”其实为“气属阳”之意。

由此观之,在《内经》绝大多数篇章中,阴气、阳气仍取其“部位”之意。故下文的讨论仍围绕此含义进行。

3 “阳气”“阴气”相互关系、生理规律、病理变化及其与治疗的关系

3.1 “阳气”“阴气”的相互关系

“阳气”为外部、阳经之气,“阴气”为内部、阴经之气,二者之间相互贯通、互相流注。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云:“气之盛衰,左右倾移。”在生理状况下,二者保持动态的平衡,阳经气满可向内注入阴经,阴经气满可向外溢入阳经,阴阳二经充盈均匀为平人之象。正如《素问·调经论》云:“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在病理状况下,二者发生异常偏倾,如《素问·疟论》云:“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即疟病的机理为阴阳之脉相互偏倾、更虚更实,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在治疗中也常运用阴阳相互流注的特性,如阳虚阴盛则补阳泻阴,即将气从阴经调动至阳经,反之亦然。由于阴阳之气相互流注,因此在针刺治疗中不存在同时补阴补阳的情况。

3.2 “阳气”“阴气”的生理规律

3.2.1 一日之中随卫气周流更虚更实 一日之间卫气于阴阳间周流,行于阳经则阳气盛,行于阴经则阴气盛,因此阴阳之气在一日之中是交替虚实的。《素问·疟论》云:“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可见将卫气一日周流分为五十度,阴阳经脉各二十五度,清晨入于阳经(阴尽阳生),正午阳气最盛,傍晚入于阴经(阳尽阴生),夜半阴气最盛。

这种阴阳之气变化的节律与睡眠有密切关系。《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可见卫气入于阴经,阴盛阳衰则进入睡眠;反之则苏醒。阴阳之气节律异常则导致睡眠障碍。《灵枢·大惑论》云:“卫气……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3.2.2 一年之中随季节变化更虚更实 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阳气、阴气的盛衰亦随季节而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冬至之后阳气逐渐增多,阴气逐渐减少,夏至之后阴气逐渐增多,阳气逐渐减少。《素问·厥论》云:“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可见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与天阳之气的变化是一致的。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天阳之气渐增;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天阳之气渐衰,人体阴阳之气亦与之相应。

3.3 “阳气”“阴气”的病理变化

《内经》常以阴阳之气的分布异常解释疾病发生的机理。

3.3.1 阴阳二经气血的异常归并 原文常以“并”来形容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一是阴经、阳经相互贯通,在病理因素作用下,一经之气偏倾,流入对面之经可称为“并”。如“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二是一经之气异常归并于一处亦称为“并”。如“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三是邪气归并于正气,亦可称之为“并”。如“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3.3.2 阴阳二气的交争 原文常用“薄”来形容,“薄”通“迫”,有侵逼之意。如“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薄”亦可以描述邪气对正气的侵逼,如“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3.3.3 阴阳二气的盛衰 原文常用“盛”“虚”来形容。阳气、阴气的盛衰,可导致人体寒热的变化。如“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3.4 “阳气”“阴气”与针灸治疗的关系

针对阴阳之气分布异常的病理基础,针刺治疗时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调动阴阳二经的气血使之恢复平衡。如《灵枢·终始》云:“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根据阴阳相互流注的特性,针刺治疗时应特别注意以下情况:一是不可违反“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原则,否则会产生“重阳死”“重阴死”的危险。如《灵枢·小针解》云:“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即阴经之气本已虚少,而仍采取补阳的方法,将阴经之气调动至阳经,就会导致阴经之气枯竭(“内重竭”),从而导致病人的死亡;二是阴阳形气俱不足时,此时应“调以甘药”,而慎用补泻之法,即《灵枢·终始》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4 讨论

明确阴阳的含义是深入解读《内经》的基础,将“阳气”“阴气”理解为“行于阳位之气”“行于阴位之气”,是符合《内经》语言文字习惯的。一旦忽略了阴阳本身的部位属性,在阅读《内经》时就会产生困难。后世对阴阳思想的研究和发挥,使“阴阳”二字的含义得到了极大的衍生和丰富,然而若将后世的定义过多代入《内经》,则会造成不少理解上的瓶颈。从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考虑,如果一个字本身有其明确的含义,就不应当对其进行过度解读。回归《内经》的固有语境,更有利于我们贴近古人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体察《内经》的本义,在阅读中方能生出谆谆教导、娓娓道来之感。

[1]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42.

[2] 刘宝义. 明于阴阳[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2.

[3]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31.

[4] 彭华.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Concept of Yinqi and Yangqi intheInnerCanonofHuangdi

LIU Yuan
(ShandongChineseMedicineUniversity,Jinan250035,China)

In common sense, “Yang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warming, propelling and inspiring, while “Yin Qi” means the Qi with the function of cooling, restraining and preventing. However, inInnerCanonofHuangdi, those concepts can’t make sense in many chapter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olds that in most chapters of the book, Yin and Yang respectively indicates certain locations. Yang means the surface of the human body, the Yang meridian or the six Fu organs, while Yin means the interior of the human body, the Yin meridian or the five Zang organs. Thus, Yang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ang locations and Yin Qi is the Qi distributed in Yin locations.

Yang Qi; Yin Qi; Concepts;InnerCanonofHuangdi

刘 媛(1989-),女,山东东营人,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R226

A

1006-3250(2017)08-1042-02

2017-02-20

猜你喜欢
阴气卫气内经
《黄帝内经》对阴气与神关系探析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新传奇(2019年44期)2019-11-25 01:48:33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青梨
幸福·悦读(2016年8期)2016-10-21 12:18:20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