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平(云南省巧家县包谷垴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54609)
消化道疾病是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猪常表现腹痛、腹泻、胃肠道溃疡、采食量下降、生产性能降低等,间接造成饲养周期延长,出栏体重减轻而影响经济效益。
消化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消化道主要起提供食物消化和吸收场所的作用,从口腔进入的食物,经过初消化后经食管进入胃,在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下,食物中的蛋白成分进行初步分解,另外,其他成分也会通过胃的蠕动作用而进行初步的机械混合,食物经胃排空作用以少量多次的形式进入肠道,肠道中有大量消化液,其中含有淀粉酶、脂肪酶、胆汁、蛋白酶、肽酶等,对进入的食物进行充分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后通过肠上皮细胞的吸收进入机体。未被消化的部分以粪便的形式通过大肠排出体外。生猪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消化道是营养物质的直接来源部位,生猪的各项生产指标评价直接和消化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人认为养猪就是养消化道。
生猪养殖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引发消化道疾病,大体上将这些因素分为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管理因素4大类。
生物性因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占比能超过80%,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螺旋体等,常见病毒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细菌有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劳森氏菌等;寄生虫有球虫、蛔虫等,螺旋体主要为密螺旋体。上述病原感染后,能破坏肠壁细胞,引发消化障碍,食物无法分解吸收,或可造成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改变,引发肠炎拉稀,食物未能充分消化,无法转化为自体能量,经济损失较大。
化学性因素临床上也常见到,常见药物、霉菌毒素、细菌毒素等都属于化学性因素,很多药物对肠道有较强的副作用,使用后可以使得肠道蠕动功能增强或减弱,或肠细胞功能失调,有的药物口服后能对肠道内有益菌造成影响,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引发腹泻。而霉菌或细菌毒素则直接能对肠黏膜造成损伤,引发消化道疾病。
物理性因素发病较少,多是由于饲料中含有不能消化的或尖锐的异物,造成消化道堵塞、划伤等情况,很多小饲料厂家,饲料原料劣质,生产过程品控不严,饲料里面混合有线头、铁丝、玻璃渣、尼龙绳等异物,引发消化不良,还有些猪由于微量元素缺乏,形成异食癖,经常肯圈舍墙面、木棍、石子等,这些物质进入肠道后都有可能引发消化道疾病。
管理因素通常是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常见的有清粪不及时,饮水不卫生,饲喂不规律,频繁更换饲养员,日间温湿度差异过大,晚上猪舍进贼风,营养不良,对猪经常使用暴力等,这些会使猪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常,引发消化道疾病。
对于病毒引发的消化道疾病,主要通过疫苗免疫,使机体产生足够量的抗体来预防病原感染,如果已经发病可使用抗病毒药,并配合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兽药或提取物成分进行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革兰氏阳性菌可选用甲硝唑、恩诺沙星、土霉素等抗生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寄生虫引发的可选用相对应的抗寄生虫药,球虫药主要有妥曲珠利、地克珠利、磺胺氯吡嗪钠等,蛔虫药主要有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密螺旋体感染可选用乙酰甲喹、新霉素等进行治疗。生物性因素造成的消化道疾病一定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治疗越晚,效果越差。
化学性因素造成的消化道疾病一定要寻找疾病原因,用药前务必了解所使用药物可能的毒副作用,按疗程规范用药,杜绝超量使用,不按疗程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禁止饲喂,夏季是最容易滋生霉菌的季节,饲料中可添加脱霉剂预防中毒,定时定量饲喂,料槽中不要有剩料,以防变质而引发中毒。
全价料一定要从正规大厂家进料,浓缩料和预混料在复配前要仔细检查玉米、豆粕中是否有异物。饲料营养要平衡,尤其是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一定要够,避免出现异食癖。
再严格的防控措施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完全杜绝疾病发生,因此,用药治疗也在所难免。由于生猪屠宰后肉制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故一定正确用药,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中兽药或微生态制剂,在必须使用化学药物治疗时,务必遵守药物的休药期,避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