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会蓉 邓艳丽
剖宫产术中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尹会蓉 邓艳丽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方案。方法 7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止血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纱布填塞, 观察组患者接受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对两组患者止血有效率及出血量、子宫切除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止血有效率为84.8%(28/33), 观察组止血有效率为97.7%(42/43), 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896.23±185.47)ml, 显著多于观察组患者的(549.82±132.51)ml(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为(4.52±1.05)h, 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9.23±1.56)h,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子宫切除患者, 对照组有3例患者需要进行子宫全切, 切除率为9.1%(3/33), 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出血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能减少出血量, 及时控制出血, 对降低子宫切除率具有积极作用, 值得推广。
剖宫产;背带式缝合术;术中出血;子宫切除率
近年来, 产科剖宫产比例大大增加, 最高地区能达到55%以上[1], 术中出血是剖宫产常见并发症, 具有较高危险性, 是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 也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研究指出[2], 有效的止血方案可以降低子宫切除率和产妇死亡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 探讨了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方案, 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止血方案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8.5±3.2)岁;初产妇17例, 经产妇16例。观察组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29.1±3.8)岁;初产妇24例, 经产妇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20岁;剖宫产手术指征明确;术中出血量≥500 ml;术中出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子宫及其附件合并症患者;严重妊娠并发症患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病历资料不全者。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常规止血治疗, 对患者采用缩宫素20 U加乳酸钠林格液500 ml静脉滴注, 在产妇子宫出血部位用热盐水压迫并按摩, 观察止血效果。对照组在止血效果不佳后采用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将子宫托起,采用1号无创伤缝合线, 由前向后, 距子宫侧缘2~3 cm处向后穿过肌层出针, 再由后向前穿过阔韧带无血管区, 出针打结, 对另一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时采用相同步骤, 并给予宫腔纱布填塞, 选择经甲硝唑浸湿后的消毒纱布, 自宫腔底部逐层向下紧密填充。观察组在常规止血治疗无效后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将产妇子宫拖出腹腔, 按压宫体, 观察出血情况, 用纱布垫清除宫内积血, 在子宫切口边缘约3 cm处用0号可吸收缝合线从子宫中部向子宫底部垂直缝合, 贯穿整个子宫下段, 从相应切口出针, 至子宫呈椭圆形, 观察子宫出血情况, 最后进行切口缝合。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止血效果:活动性出血停止, 未见再次出血提示止血有效。以体积测量与纱布称重法对术中出血量予以测定, 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及子宫切除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对照组止血有效率为84.8%(28/33), 观察组止血有效率为97.7%(42/43), 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 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896.23±185.47)ml,显著多于观察组患者的(549.82±132.51)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97, 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为(4.52±1.05)h, 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9.23±1.56)h, 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11, P<0.05)。采用止血方案依然达不到止血效果需对患者行子宫全切手术,观察组无子宫切除患者, 对照组有3例患者需要进行子宫全切, 切除率为9.1%(3/33), 两组患者子宫切除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 P<0.05)。
剖宫产术中出血是剖宫产术常见并发症, 传统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止血, 无效后需行外科手术止血, 部分患者甚至需实施子宫全切手术, 导致女性丧失生育能力。据文献报道称[3],术中出血是造成产妇死亡主要原因, 其病因包括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等, 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因素占70%以上, 是造成术中出血的重要因素。选择有效止血方案, 对降低患者子宫切除率及死亡率至关重要。目前, 临床常用止血方案包括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宫腔纱布填塞、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等, 本文主要探讨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纱布填塞、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两种止血方案对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治疗效果。
传统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宫腔纱布填塞进行止血, 能够对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操作复杂, 对医护人员要求高, 花费时间长, 宫腔纱布填塞也容易引发宫内感染, 具有明显缺陷。国内多项研究表明[4,5],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术中出血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子宫背带式缝合术通过机械手段使子宫缩小, 血流凝成血块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改善因宫缩乏力造成的出血。且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 方便, 且采用可吸收缝合线, 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需要器械简单, 医疗成本低[6,7]。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止血治疗上明显优于传统止血方案,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止血有效率高达97.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8%;观察组出血量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果同国内先关文献报道相符[8-10]。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提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优势。在采用止血治疗后, 患者出血情况若未得到改善, 则需要进行进一步手术治疗, 对子宫进行全切。本研究中, 观察组中无患者进行子宫切除, 对照组有3例患者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 两组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 提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止血, 从而降低子宫切除率,对保留女性生育功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能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出血, 效果确切, 可降低子宫切除率, 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但本研究未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予以观察, 且样本量较小,结果还需进一步探讨。
[1] 毛银花, 沈燕华, 张耀飞. 提高剖宫产术中出血抢救成功率的研究. 中国急救医学, 2015, 35(s2):176-177.
[2] 肖雪莲, 韦枝红. 不同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中国性科学, 2016, 25(6):126-128.
[3] 王娟.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15):124-126.
[4] 刘海意, 林星光, 乌剑利, 等. 子宫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缝合成形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中的应用.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6, 51(10):754-758.
[5] 魏岩, 汪俊丽. 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探讨.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5, 21(3):46-48.
[6] 李莉, 谢爱延, 朱亚玲, 等. 剖宫产术中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1):104-105.
[7] 付俊明. 剖腹产术中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1):92-93.
[8] 栗树臖. 剖腹产术中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母婴世界, 2015(4): 54-55.
[9] 李春梅, 张明豫, 贾怡, 等. 剖宫产术中出血562例临床治疗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4):452-453.
[10] 张亚华, 李永胜. 剖宫产术中出血150例临床治疗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17):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38
2017-06-07]
435300 湖北省蕲春县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