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伟
李安的技术“芯”,以及电影“心”
文/聂伟
著名学者、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代表著作:《华语电影与泛亚实践》《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 等
谁又会料得到呢,10年前伯格曼送给李安的一个大拥抱,竟然引发技术改变电影的契机,成就了3D电影的向内转。借助120帧率与4K 3D的顶级技术配搭,李安不仅像高超的影像魔术师一样,带领观众直接遭遇微距真实;更像灵魅的催眠师,催动观众的感官触角,深入林恩的内心世界,体知他所经历的一切。
表面上,高配的技术让观众看到无比清晰的美利坚伤痕,一个从底层开始一截截分崩离析的社会结构。同时,高清镜头还推送给观众们另一个伊战现场,激战场面里横飞的血肉几乎迸溅到观众脸上。火箭炮、机枪和带狙击镜的大口径步枪,异常硬冷地泛起死亡的微光。然而,被东方美学哺育而出的李安岂会止步于战场的残暴一面?此间仍然会有如父如子的情感在长官与士兵之间流转,会有偶然又必然的命运遭际如谶纬一般幽灵闪现。如果李安的电影是一本教科书,导读者势必会提问:有谁看到机枪爆头瞬间腾出又瞬间消散的血雾?又有谁看到两只小鸟快速地横掠镜头?年轻的林恩和绰号“蘑菇”的长官抵膝坐在树下谈玄,静到呼吸屏住的时候意外飞来无名小鸟,为禅意盎然的画面莫名添上灵动缥缈的气韵。
所以说,就算驯服了最先进的技术,李安电影的本质仍然是情感内核与内心信仰认同,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没有迷失在技术的奢欲中,也没有惑溺于表面的影像特效。影片致力打造沉浸式感观体验,无非为了推出一个真实的人物林恩。但是推出这个人物并不意味着电影的终结,反而是这场放映的开始,让观众顺着技术搭建的终南捷径,心无旁骛地走进林恩的真实内心。
正是在此意义上,李安通过电影新技术试图改写本雅明对于观众的定义。本雅明在哀叹精英艺术和仪式艺术凋敝的同时,不忘指责并讽刺进入影院的那一群观众是最草根的大众:他们再也不会聚精会神地观赏艺术作品,只会漫不经心地进入低到几乎不再有门槛的电影院里,三心二意地看着眼前的复制影像。而在李安这里,观众重新集中起了高度的注意力,高清画面和高帧率播放,汇聚起密度超大的视觉影像信息流动,观众的感观被全部裹挟、覆盖,无限逼近地聚焦于林恩一人,甚至像钻进了他的心里,与他同步感受同样的危险、刺激,乃至轻视、冒犯。
从大规模、大场面的奇观化绘景,转为关切内心的超真实感观电影,看起来事无巨细展现人物皮相的高端新技术,经过李安的东方哲学观念加持,实际展现出一众人物的心相。那些对于林恩来说显得虚妄且不足信的浮华世相一概被有意地裁剪出局。片中有两处意义极为重要的故意忽略。其一是对白中反复渲染的巨星表演,“想想看你们要和谁同台演出?真命天女哎!”从片子一开始就再三重复的这句对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酷炫的舞台和高度机械化的后台都让观众误以为至少会有碧昂斯的明星脸闪过一帧。然而李安的微距镜头无比巧妙地切出精妙的角度,背面,侧面,斜侧面,在即将看到的那一刻突然又镜头转掉。同碧昂斯的脸一样看不见的还有伊战大场面。没有鸟瞰大广角的战场景深,没有动人心魄的宏观战争画面,只有亲历战事的林恩一人。观众从他眼中见所见,从他身上感所感,从他心中想所想,顶配的电影技术最终实现了影像的精神化。这是德勒兹曾经为了德•西卡而对好莱坞的驳斥,也是另一种对电影发展的寄望和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