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章
【摘 要】为了提高我国玉米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本研究在充分参考东北地区玉米高产因素的情况下,介绍了优质玉米的种植要点,仅供广大农民参考。
【关键词】优质玉米;种植要点;高产
[Abstract]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quality of corn planting poi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oductive fact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igh yield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high quality corn; planting points; high yield
目前玉米在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玉米自身可作为食物、饲料,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原料,用途广泛。东北地区作为高产玉米的主产区,近年来,其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呈上升趋势。玉米是喜温作物,短日照植物,需水量大,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宜玉米生长。除了自然条件,从选种到栽培、管理等人为因素都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1 种植前准备工作
1.1 良种选择与处理
良种的选择是一切生长条件的基础。玉米品种的选择要结合种植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玉米的经济用途,比如地势平坦地区就要多考虑玉米的抗扶倒性、寒冷地区就要考虑玉米品种的耐寒性等。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和玉米用途后,选用最新一代的纯度高的杂交高产的种子。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筛选,对于小粒的、坏粒的等都要一次性挑除。还要对种子进行晾晒、浸种,如此可以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质量良好。
1.2 选择整地
玉米根系强壮,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但玉米植株大,根系多,所需的水分、养分多,所以耕种前要平整土地,耕地松土使得土壤稀松、细碎,土壤碎散程度间接反映水分状况。还要做到种肥分离,防止烧种现象的发生。耕种前提前做好水渠的疏通,以便在耕作中水利灌溉、排水便利。表土层上虚下实,这样可以是播种深浅一致,并将种子播在稳实而不会下沉的土层中,种子上面盖上一层松碎的覆盖层,促进毛管水不断流向种子处,可保证出苗整齐均匀。
2 种植期间栽培要点
2.1 合理灌溉、除草
玉米植株大,叶片大,是需水量大的植物,而我国水资源较为缺乏,还较多季风气候,因此我国玉米种植常处于干旱状态,要对玉米进行合理灌溉。玉米在发芽期所需要的水分大概超过自身的50%,然而这段时间气温较低,土壤中水分蒸发较少,需要灌溉以保证田间持水量达到60%~70%。夏季雨水较多,要做好降水排涝措施,防止内涝的形成导致植株被淹死。土壤的肥力高和施肥效果良好也会导致野草的肆意生长,野草生长会与玉米争抢营养、水分等,阻碍玉米的正常生长。目前玉米种植的除草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土壤封闭除草法、茎叶喷雾除草法、免耕除草法、地膜覆盖除草法。
2.2 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褐斑病、纹枯病、锈病黑粉病、金针虫、蚜虫等,如果防治不及时,极有可能造成缺苗断垄、叶片扭曲、叶片出现空洞等症状。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对玉米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斑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病良种和增施有机肥、磷、钾肥。病虫害防治最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农药对玉米品质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不能对农药形成依赖性。增强植株的抗病力还可以通过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
2.3 合理施肥
玉米是需肥量大的作物,既要施足底肥,又要施好苗肥、拔节肥、穗肥和粒肥,要做到合理的施肥和科学的施肥。施肥是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都没有东北地区的黑土肥沃,因此施肥也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玉米的施肥量,要广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稳施氮肥,合理的调整使用时期和方法;控制磷肥的施肥量,磷肥要深施、早施;增施钾肥,满足钾肥的需求量;补充微肥,改变土壤微量元素。不能仅仅依靠化学肥料,要多扩大肥源,比如增加农家肥的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以及深松等措施。
3 总结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类作物,在农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诸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玉米产量高、用途广,发展玉米生产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米的高产优产对于满足我国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边秀芝,郭金瑞,阎孝贡,等.吉林西部半干旱区玉米高产氮磷钾肥适宜用量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2): 63-65.
[2]蔺金印,秋来意,梁国新,等.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年11月第一版:220-246.
[3]张翠翠,史风琴.现代玉米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