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嫣然 编辑:阿曼达
“My in—laws”和公婆相处的世界性学问
文:嫣然 编辑:阿曼达
在英国,无论是恋爱中还是结婚后,在见到对方父母的时候,人们通常都直呼他们的名字。而在和朋友谈论到男友或丈夫的父母时,通常会说我的“in-laws”(这是个通称,包括公公和婆婆,或者是丈人和丈母娘),或者就说“他的爸爸”或“他的妈妈”,不像中国人,会有公公婆婆、丈人丈母娘这样的仔细区分。
对我们而言,小辈们和长辈分开居住是社会中大多家庭的常见居住形态。不需经过男女双方的讨论,大家都会默认——婚后两夫妻住在自己的家里,老夫妻住在他们自己的家里。当然,如果是父母有困难的家庭,比如老人们无法独自居住,需要别人照顾,那么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会需要特别商量如何居住的问题。所以一般来说,关于是和他的父母一起住还是两个人单住,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或者说这不是一个问题!
话说回来,如果遇到父母不能照看自己的情况,解决办法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家在做出决定之前,会考虑的因素有:可以共同居住的空间是否足够、是否有经济能力去请护理人员、是否有时间亲自照料、是否夫妇两人都愿意与老人同住。最后的决定,有把老人接来同住的,也有把老人送去护理中心的。
无论是否同住,矛盾总是不可避免。只是当矛盾发生时,我希望自己的丈夫不是扮演裁判者的角色,无论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还是偏向某一方的角度,其实都是一样于事无补。我所希望的,是他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些具体的事情来改变紧张的关系。他的这些实际努力,会让这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意识到:我们是四个人,我们分享彼此的生命和生活,我们必须得尝试做到好好地生活。这就是我对他所有的要求。
我第一次见到我男友Simon的父母时(当时我们还没有结婚),我叫他们“爸爸、妈妈”,现在我们结婚有了孩子,我还是叫他们“爸爸、妈妈”。我知道英国人一般不叫对方父母“爸爸、妈妈”,所以一开始的时候,Simon的父母觉得又奇怪又亲切。但是在安哥拉,大家都是这样叫的,所以Simon也用葡萄牙语叫我的父母“爸爸”(Pae)和“妈妈”(Mae)。
虽然我们现在居住在中国,不过,我想如果一定要我们和他的父母同住也不是件难事,至少短时间的同住是没有问题的。我认为,是否和父母同住的主要考量因素是看房子的状况——够不够大。如果有足够大的空间,住得舒服,老少夫妻都能有自己的空间,那我们就能同住。如果我和公公婆婆有冲突的话,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希望Simon百分之百地支持我,要不然我就给他些颜色看!说正经的,我会希望他支持我,但更希望他在没有明显对错的情况下不要主观地偏向任何一方。现在,我的公公婆婆住在英国,不能经常看到他们的孙女和孙子,所以我会特别注意和他们分享关于孩子的成长信息,比如用网络发些孩子的照片、小录像,用Skype和他们讲视频电话。他们很欣赏我所做的这些努力。
来到中国后,我听说有些和父母同住的家庭,把养育第三代的责任,甚至财务责任都压在老夫妇身上。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我们的父母为了养育我们,已经付出了许多,他们和第三代相处应该是享受“有质量的时间(quality time)”,也就是讲讲故事、做做游戏什么的,而不是照顾小宝宝们吃喝拉撒之类的繁重琐事。
在埃及,人们在准备结婚时,大多时候是男方的家里负责为未来的新家准备房产。所以大部分的埃及家庭,在男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虽然有这样的传统,但是在我的家族里并不是完全这样,即使我们家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但是我的父母依然为我们每一个人准备了一套房产,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在生活上得到一些保障,也希望我们没有一个人今后会为房子的事情烦恼。我喜欢有自己的空间,其实不止是我吧?无论和父母有多么的亲近,我们也绝对不会选择和父母一起住。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父母保持相对合理的距离,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结婚后,我们会叫对方的父母“Aunt”“Uncle”,这是传统,长辈们也很习惯儿媳以这样的称谓来称呼自己。小夫妻一般会每个周末回父母家一次,大多数的时候,儿媳会负责准备全家的晚餐。在我的家族里,因为有很多的叔叔、伯伯、姑姑……所以每到周末就好像是中国的春节一样,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每周发生的事情,对我和整个家族来讲,这非常重要,也是一周里最开心的时候!
和对方的父母因为某些事而发生一些争论应该是很正常的吧。我想,世界上所有的妈妈对儿子的女朋友或者另一半永远都是不满意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应该是“真理”吧?因为他们永远都会觉得你不够完美,或者会觉得以前都是他们照顾儿子,现在由你代替他们的职责,当然希望你可以完美地照顾自己的儿子,就像他们一样。但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想我有理由希望,当我和他的父母发生争论的时候,他可以站在我这一边。
无论恋爱时还是结婚后,我都称呼先生的母亲为“妈妈”,尽管先生和他的姐姐们都叫“妈”,但我还是坚持叫“妈妈”。先生说我这样的叫法有些像孩子,也许是因为我和他的年龄有些差距,又或许是先生的妈妈比我的母亲年长近一轮,与其说我是儿媳妇,其实我更愿意成为她的亲生女儿。先生的母亲非常和蔼,用广阔的胸怀容纳了从外国嫁到中国的我,我觉得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愿意叫她妈妈。
我和先生在日本生活时,并没有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我是嫁出去了的人。但有时间的话,我们会回家看望我的父母。我和先生婚后十年来到了中国,先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因此与长辈同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时,我还完全不会说中文,给她添了不少麻烦,妈妈也教会了我很多,我很感谢她。妈妈有时候会回自己家住,我和先生只要有时间就去看望妈妈,去的时候总是准备一些她喜欢的水果或者季节性礼物,比如冬天的毛衣、靴子,春天的单衣什么的。
先生的家庭是传统的中国家庭,基本上是服从长辈的意愿的,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永远是对的。假设我和妈妈的意见不合,我也应该站在妈妈的立场,妈妈和我之间的年龄差距是改变不了的,所以我觉得妈妈的健康和快乐是最最重要的,我也会为此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和先生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无论遇到什么事,他会一直守护我,我也一直信任他,这是永恒不变的。这和母子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先生在考虑妈妈和妻子的时候,所处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即使被问到谁更重要时,我想他也会说两个人都重要。
在亚洲国家,当人们决定结婚的时候,关于要不要和男方父母一起住,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在大家的印象里,韩国人大都是和父母一起住的,但现在人们一般都选择两个人单住,不仅是子女,父母也希望这样,“相见好,同住难”这是事实存在的事情吧。如果住得比较近,人们一般都是每个星期去探望一次父母;如果住得远,可能就要一个月一次了;如果是更远,在父母的生日和重大节日能够相聚,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我就没有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互不干涉对方生活,反而更加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吧。当然,我也会更多地尽到儿媳妇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婚姻生活,这也是父母对孩子们的最大期盼吧。其实,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基于尊重,父母、子女之间的尊重,夫妻之间的尊重,然后一切都是有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