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帅 崔晓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00078)
口腔炎喷雾剂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观察
封 帅 崔晓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00078)
牙周炎是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引发牙周支持组织的炎性破坏。一般认为牙周炎占拔牙原因的30%~44%,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要原因。但多数成年人罹患的牙周炎为轻到中度。重症者仅占人群的5%~20%。牙周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龈炎症、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严重者牙齿可自行脱落或者导致牙齿的拔除。牙周炎的治疗主要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包括牙周洁治、牙周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及牙周维护治疗,必要时须用手术治疗。
入选标准:①依从性可,能按时复诊并遵循医嘱;②对本试验中使用的中药及西药均不过敏;③临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④近3月内未服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全身系统性或传染性疾病;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③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④准备要孩子的育龄期夫妇;⑤药物过敏者。
病例分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30~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4例采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5例采用口腔炎喷雾剂进行局部治疗。疗程均为4周。
方法
1.检查入选患者的口腔状况,记录临床观察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
2.检查后,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全口超声龈上洁治,1周后复查,再行龈下刮治术。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使用口腔炎喷雾剂,每日3次,每次喷5 mL左右;对照组含漱生理盐水,每日3次,每次10 mL左右。两组患者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早晚各刷牙1次。
3.疗程为4周。治疗结束时,再次记录PLI、BI、PD、AL等相关临床指标,每次检查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
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微生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堆积在牙龈结合部的牙面和龈沟内的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引发牙龈的炎症和肿胀,使局部微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一些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牙周致病菌滋生,形成致病性很强的生物膜,由龈上向龈下扩展,并扩大到深部牙周组织,凡是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异常等,均可成为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加重和加速牙周炎的进展。宿主对微生物的应答反应是决定牙周炎发生与否,以及病情轻重、范围大小、发展速度等的必要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对牙周炎有负面影响。此外,环境和行为因素,如吸烟、精神压力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
口腔炎喷雾剂为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收载品种,为中药保护品种,2002年11月20日终止保护。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等,对小儿口腔炎症有特效。
口腔炎喷雾剂的成分为蜂房、蒲公英、皂角刺、忍冬藤。有研究表明口腔炎喷雾剂能显著抑制大鼠肉芽肿的增生,说明该药具有抗炎作用。在体外均能明显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低剂量口腔炎喷雾剂对肺炎双球菌也有抑菌作用,还有祛痰及镇痛作用。实验证明口腔炎喷雾剂能促进免疫小白鼠溶血素生成,具有增强抗体体液免疫的作用。上述药理作用与临床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及功能相一致[1]。
蜂房有祛风、攻毒、杀虫、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主治龋齿牙痛、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皮肤顽癣、鹅掌风及过敏性体质[2]。蜂房主要含蜂蜡、蜂胶和房油三种物质,含水分10.3%、灰分11.3%、钙0.13%、铁0.013%、氨7.51%。另外,蜂房中有丰富的锌、铁、硅、锰、铜等微量元素[3]。蜂房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有一定的作用,并具有抗炎作用和抑菌、防腐作用。其有机酸、黄酮、β-桉叶油醇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等细菌都有抗菌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敏感。对牙周致病菌亦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尤其对主要致病菌ATCC(产黑色素杆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其抗菌成分是黄酮化合物、黄良姜素、松属素、咖啡酸酯等。此外,蜂房还具有抗病毒、抗溃疡、降温、抗癌及麻醉镇静作用[4,5]。
蒲公英属菊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此外,蒲公英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蒲公英的主要成分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果胶;蒲公英醇、豆甾醇、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和维生素A、B、C等[7]。蒲公英的药理作用如下:①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蒲公英注射液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杀菌作用。②保肝、利胆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用蒲公英煎剂灌胃或用蒲公英注射液注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显著缓解四氯化碳性肝损伤引起的组织学改变。③抗胃溃疡作用:蒲公英煎剂给大鼠灌胃对应激性溃疡有显著保护作用;对无水乙醇所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亦有显著保护作用。④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蒲公英煎剂在体外能显著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率。蒲公英多糖腹腔注射能显著增强小鼠抗体依赖性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⑤此外,蒲公英还具有利尿作用及促进妇女乳汁分泌的作用[8,9]。
皂角刺,又称皂角针,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皂荚树的棘刺。本品性味辛、温,功专消肿排脓,中医临床用于痈疽肿毒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抗凝血、免疫调节、抗过敏、抗菌、抗炎及抗肿瘤的作用[10~14]。
忍冬藤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功效,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忍冬出自《本草经集注》,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李时珍曰:“茎叶及花,功用皆同”。现代研究亦表明忍冬藤与金银花具有相近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国内外对忍冬属植物花、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较为深入,发现其主要含有皂苷、黄酮、环烯醚萜苷、木脂素类成分[15,16]。忍冬藤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所含的木犀草素可抑制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生长。对卡他球菌、白色念珠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亦有抑制作用[17]。
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牙周基础治疗配合生理盐水含漱;治疗组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外,用口腔炎喷雾剂。附着丧失(AL)在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差异也不明显。菌斑指数(PLI)在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牙龈出血指数(BI)及牙周袋深度(PD)在两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改善更加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口腔炎喷雾剂同生理盐水对比,可以明显减轻牙龈炎症,减少牙龈出血,降低牙周袋深度,促进牙周组织的健康。两组治疗后PLI均有明显改善,并且两组间改善程度相近,可能的原因是,牙菌斑的数量主要由患者的口腔卫生措施如刷牙等决定,口腔炎喷雾剂与生理盐水在减少细菌数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AL是反应牙周组织再生和修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表明口腔炎喷雾剂与生理盐水均无法改善附着丧失。
因此,口腔炎喷雾剂,可以明显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状况,减轻牙龈炎症,减少出血水肿,降低牙周袋深度。可以作为治疗慢性牙周炎的辅助用药。具有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口腔炎喷雾剂的安全性已经被临床证实可靠,其药理作用也较明确。
本试验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分析口腔炎喷雾剂对牙周炎患者牙龈出血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扩大了该药的适应证范围,可直接对口腔任何部位喷洒,使用浓度能有效地控制,刺激小、易吸收、起效快,尤其对婴幼儿使用极为方便,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1]马杰,姜维刚,张桂荣,等.口腔炎喷雾剂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0):475.
[2]王伟,赵庆春,安晔,等.中药蜂房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8,18(1):54.
[3]李彦,贾恩礼,栾琳.蜂房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4,21(5):21.
[4]李志强,王一飞.蜂房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081.
[5]倪士峰,刘惠,李传珍,等.蜂房药学研究现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5):71.
[6]王柏清,郭青竹,董玉旺.蒲公英的药理作用[J].兽医导刊,2010,25(12):43.
[7]林云,江林,蒋健,等.蒲公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8):42.
[8]胡红娟,陈勇军.蒲公英临床应用简介[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4(15):50.
[9]吉枫,丛晓东,张云,等.蒲公英药理作用综述[J].亚太传统医药,2011,7(9):173.
[10] 汪涛,承伟,王佩琪.皂角刺药学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26(5):60.
[11]张敏,辛义周.皂角刺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J].齐鲁药事,2005,24(3):164.
[12] 李荣,肖顺汉,刘明华.皂角刺抗肿瘤作用研究新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1):29.
[13]蒋志平,彭骞,何周康.皂角刺的现代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5):57.
[14]熊正国,张长城,袁丁.皂角刺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7,47(20):112.
[15]赵娜夏,韩英梅,付晓丽.忍冬藤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7,38(12):1774.
[16]张聪,殷志琦,叶文才,等.忍冬藤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3):3051.
[17]刘伟,白素平,梁会娟,等.小叶忍冬藤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0,41(7):1065.
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