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继平
梵高艺术书简中的绘画理论建构
文/岳继平
本文通过梵高生前的书信往来,从其中梳理其理论建构。梵高对于绘画的基础理论和绘画史论以及绘画的运营机制都有论述。对米勒等艺术家绘画的模仿,使他不断超越自己,而对日本画的理解,促使他开创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对画商和画家的关系,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梵高;书简;绘画理论
梵高/黄屋72cm×91.5cm 1888年
我们所知道的梵高是著名画家,擅长色彩表现,是很多人眼中的疯子,同时他也是英年早逝的天才。但是梵高的艺术生涯并不是简单的“疯子”或者“天才”二字可以概括。就像他自己所说:“我很努力地画,以马赛人吃法式杂鱼汤的热情来画……”①对于绘画,他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论证,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他自己的路。从某种角度说,梵高不是什么天才,他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
梵高不盲目,他知道素描的好处,原色的特性,互补色的使用方式,甚至对于画作完成后,后期的包装营销,他都有成熟的考虑。也许他的思考并不成系统,而是断断续续的想法,不过,正是这些思路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有人评价:“梵高是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对20世纪的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②他的伟大不是近百幅作品可以概括,他的伟大还来源于对绘画理论的思考。
(一)自然是最好的主题
梵高的代表作品,不管是《向日葵》,还是《星空》,画面色彩艳丽,具有狂放不羁的笔触,他的画作具有把人的目光深深地吸引进去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梵高对自然的热爱,他不止一次提道:“画家应该亲近自然,画家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且教导我们去欣赏大自然。”③如果可能,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住在宁静的乡村,这样可以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
梵高对于自然主题的选择不是偶然为之,当他在思考米勒绘画特点的时候就流露了出来,他对自然的表现是直接、不假思索的。梵高自己解释:“我想要表达为生命而挣扎的意味。或者说我尝试不加以哲学化地忠实于我所看见的自然。”④他讨厌自大,讨厌感情用事,但是他也很明确地说,这些表现在自然面前都会变得不值一提。面对自然时,艺术家是虔诚和认真的。
梵高书信中提到的黄色小屋稿
在对主题的表现上,梵高主张色彩和形式的使用要完全符合主题,在他阐述绘画《吃土豆的人》的思路时,他讲了他的画面,他的用色,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用色的肯定来源于绘画中的土豆。梵高认为,如果你在土豆这样的主题中看到或者感觉到了奢华的氛围,那就不对了,田野的绘画就需要有鸟粪和肥料的感觉,色彩和表现最终是要服务于主题的。他觉得自己这幅画很成功,原因是:“如今,那色彩像是一只泥土还黏在上面的未削皮的马铃薯的颜色。”⑤
(二)色彩理论
梵高论述最多的内容是色彩。虽然是零散和不成体系的,但是从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对于原色和灰色的喜爱。他不只一次地强调只有三种基本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其组合为橙色、绿色和紫色。如果加入黑色和白色,就可以得到无数的不同种类的灰色:红灰、黄灰、蓝灰、绿灰、橙灰、紫灰等。他指出灰色表现的丰富性,并提出假如要在这么多种灰色当中找到灰绿,是完全不可能的。现在色彩学体系也证明了他的假设。在他比较成熟的看法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原色
梵高对于原色的喜爱毋庸置疑,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对原色的使用。《向日葵》甚至只是明亮的黄色调,连补色都没有太多涉及,他的颜色之纯粹甚至被戏称为“颜料不调主义”。
在梵高的书信中,我们可以更明确地看到“至于色彩方面,我当然不想经常画灰暗,有些小木屋的色调甚至十分明确。我的目的是从原色——红、蓝、黄——而非从灰色出发。”⑥在以后的绘画实践中,他以一幅又一幅的作品阐述着他的理念。
(二)关于补色
没有人比梵高更爱使用补色,他的画作中,如果有红色那必然会有大面积的绿色。1884年7月初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春是柔和的——嫩绿的麦苗和粉红色的苹果花。秋是黄叶和紫罗兰色调的比照。冬是映着黑色轮廓的白雪。但现在,如果夏天是蓝色对抗着小麦的橙色,那么笔下的图画,便得用各种互补色(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白与黑)来表现季节的变化趣味。”
他喜欢矢车菊、万寿菊、白菊花的组合,因为这样,蓝色和橘色的基本色就都有了,他喜欢画罂粟和红色的天竺葵,因为如此那肥厚的绿叶就有了红色花朵的对比。在他的画作里,这一对对色相环里相对的颜色,和谐得像孪生姐妹。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补色的使用更加娴熟,单色调的表现变化丰富,色彩更加和谐。
(三)关于灰度
熟悉梵高绘画的人都知道他的画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原色的使用。但事实上梵高曾经十分热衷于灰色调和褐色调的表现。也许是因为居住环境的变换,巴黎明媚的风景启发了他,也许是因为精神的刺激,让他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又或者这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忽视他“灰色时期”的存在。
梵高对灰色的爱好始终贯穿在他的绘画过程中,虽然他一直阐释他的绘画出发点是原色,但在生活中,他不时流露出对灰色的喜爱“有时,我渴望宁静,除了灰色的海,孤独的海鸟,别无他物,除了海浪的咆哮,别无他音”⑦。而在色彩的使用上,他在1882年7月26日在海牙给提奥的信中提道:“我并不害怕用翠绿色或者浅蓝色,以及成千种不同的灰色,因为几乎没有任何颜色是不带灰色:红灰、黄灰、绿灰、蓝灰,这是整个色彩搭配的实质。”
直到1885年8月下旬在纽恩南给提奥的一封信中才改变自己的绘画倾向,“至于色彩方面,我当然不想画灰暗,有些小木屋的色调甚至十分明确。”很大的原因是他居住环境的变化。1888年3月30日在阿尔给威廉明娜的一封信里,他这样说:“你会理解南方的风景无法用紫色的色调绘出。例如,一个南方人,一个属于南方的人,会保留运用灰色。”1885年以后,梵高的色彩开始慢慢过渡到纯色,色彩鲜明,也很少再提到灰色的使用,只是在提到维美尔时,提到了画家本人擅长的“珍珠灰”,以及委拉斯开兹最擅长的灰色混合着粉色的一贯用法。
在1890年前后,梵高的色调不再是无比刺眼的光芒,开始有柔和的色调出现,粉绿色调成了他的最爱,这种最自然,也最温柔的颜色,像极了他对绘画深情的爱。
梵高/播种者64cm×81cm1888年
(一)对画家的评述
梵高的文学功底很深,这大概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传教士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也有语言的要求,梵高后来能像运用荷兰母语一样熟练地运用法语和英语,德语也达到了相当水平。他读过很多人的书,莫泊桑是他喜欢的作家之一,就绘画艺术家而言,梵高一定是研究过德拉克洛瓦、伦勃朗、维美尔等艺术家,对于蒙提切利和马奈的绘画他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定位。
在这些艺术家当中,梵高最喜欢的是米勒,米勒是他的精神指引,在他绘画过程中,在备受思维和金钱困扰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米勒:“米勒说过的:‘我从来不想免除苦难,因为那可以使一个艺术家更有表达的力量。’”⑧他不只一次地临摹米勒的《播种者》,也不只一次地提到对米勒的看法,梵高说:“我觉得‘他的农夫看起来像是以其所播种的泥土所绘画出来的’这句对米勒的农民画的评价是如此完美。”⑨
在他看来,一个画家当他画农夫的时候,画家必须将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好像感觉和想法也和他们相同。使自己成为不可能成为的人,这是画家真实表现的基础,而在米勒的画中看到了他所追求的一切。梵高想去追求雷诺阿的闲适,曾经也思考过他的绘画选题,但是他最渴望做的,是最真实的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一)日本绘画
梵高的绘画作品经历过几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不同地方的风景,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梵高也曾评论一些画家和他们的绘画风格,但是很少提到某一种类型的绘画,日本画是一个特例,对日本画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
在梵高画静物的时候,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画作,“一支野百合——白色,粉红色,绿色,黑色衬底,像是镶着珍珠母的日本黑漆器。”⑩日本的黑漆器华贵和谐而又艳丽,梵高后期成熟的画作风格也是这样的视觉感受。在他给威廉明娜阿尔信中说:“提奥写信对我说,他给了你一些日本画,这确实是现在理解油画中的明亮色彩的最直接、实际的方法。”⑪在此期间他一定认真地研究了日本画的表现。仅仅是三个月的时间,他就有了更成熟的思路,他的创作主题和绘画风格一步步趋向完善,莫奈的向日葵是一个契机,不管他是否看到过,但是他此时的挚友高更的话一定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自然的植物,明亮的颜色,日本的绘画,他这样给提奥说:“高更对我说,他看了一幅克劳德·莫奈所画的插在一个日本大花瓶里的向日葵,觉得美极了,但他更喜欢我的向日葵。”⑫
在这以后,梵高开始了他的向日葵创作,从灰暗褐色调到明亮的黄色调,他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思考?也许此时,日本画的明亮给了他最大的启发和抚慰。
米勒/播种者101cm×82.5cm1850年
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他很自信,自信自己具有的才华,但同时,他也很自卑,因为他的作品并不能带来财富,这使他深深意识到在世艺术家的困境,他不是特例,是一个代表,这种情况至今还存在于艺术界。
“我们眼见当今画家备受缺乏足够的金钱维持生活和购买油彩的痛苦,另一方面,已逝画家的作品却被付以高价。”⑬所以一些人认为,“可怜的梵高远离那些因循守旧的人,远离那些向成功献媚的人”⑭形容梵高离群索居并不客观。他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社会,他甚至还想成立一个绘画的团体。黄色的小屋就是开始,当邀请高更来黄色小屋时,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找到了知音,另外一个方面,是期盼着他所希望的绘画团体可以开始。
关于画作,梵高的想法从来不是片面的,他考虑到绘画完成的整个流程,包括后期的画作展示,即便是没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他仍在考虑画作后期的装饰。“我在考虑用半打向日葵的画来装饰我的画室,加工或没加工过的铬黄会点燃各种各样的背景,蓝色的背景,从最浅色品绿到品蓝,用木框装裱,木边刷为铅橙色。”⑮事实上,除了专业的收藏家,大部分人购买的画作都要装裱并用来作为房间最重要的装饰。现代艺术家都开始考虑画作的展示环境,例如抽象画家罗斯科,他就要求自己的画作需要在昏暗的环境中进行观看,这样就有可能进入到他画作的意境中去。显然,梵高很早就开始思考绘画语境的问题。
结语
纵观梵高的200多封书简,他对绘画的主题、色彩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对绘画史上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的一些看法从色彩出发却代表了一个时期绘画的总体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梵高不是精神病患者,更不可能是疯子,他一直都是有计划有目的在进行艺术创作。如果非得说他是疯癫的,那么我们只能说,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他进入了某种状态,这种沉浸的状态让人忘乎所以,让他作出极端的行为。在他创作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里,梵高都是正常的,甚至是无比理智的,从他笔下安静的加歇医生、安闲的邮差可以看出,他的心就像那慢慢绽放的杏花,从容地伸展向天空,自在,自由。那么我们今天对梵高的理解,大部分原因应该都是来于艺术商人的运作,就像梵高生前所担忧和评论的。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5[荷]梵高.梵·高艺术书简[M].张恒翟维纳,编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②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名人传记丛书:梵高[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14[法]乔治·鲁奥.独行者手记:鲁奥的艺术与生活[M].杨洁王奕曾珠,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岳继平,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