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先进通信技术为做好防汛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2016-12-31 00:00:00邵勇翔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29期

摘 要:防汛通信在防汛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防汛组织、汛前准备还是洪水调度、抗洪抢险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都需要通信手段予以支撑。通信技术是否先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防汛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文章通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目前通信技术曲折而漫长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敦化市防汛通信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说明先进通信技术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可靠保障。

关键词:防汛工作;通信技术;研究分析

敦化市的防汛工作,无论是防汛组织、汛前准备还是洪水调度、抗洪抢险等各个环节,都始终走在各县市前列,这固然是敦化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州防汛部门指导有方以及各部门密切协作的结果,同时防汛通信工作到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做好防汛通信工作是做好防汛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通信畅通才能保证信息及时传达,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做好防汛通信工作,必须有一定的通信技术支撑。敦化市防汛通信技术始终走在各县市前列,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我们早期所采用的防汛通信技术主要是固定电话、邮政电信传递方式,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步发展到无线电台、SIM移动电话、卫星移动电话、网络通信以及遥测通信技术(自动测报系统)。

1 电话通信

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通信,根据需要固定电话与固定电话、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移动电话与移动电话可以灵活联通,是最常见、最普通、也是最可靠的通信手段。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只有摇臂式磁石固定电话,人工转接,接通率低;易受线路质量和天气影响,通信质量差,特别是与距离较远的水库、乡镇通话时尤为明显。落后的通信技术无法满足对准确性、时效性要求极高的防汛工作需要。八十年代以后,固定电话人工转接逐步被程控电话所取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移动电话迅速普及,给防汛通信带来了极大方便,基本满足了防汛通信的日常需求。特别是2011年、2013年又先后购进2部和8部卫星电话用于抗洪抢险时通讯联络,可确保在发生特大洪水、地方通信全部中断时,也可以对外通信联络畅通。

2 邮政电信通信

二十世纪时,文件、报表等书面材料的印发报送主要是邮政信函递送方式。通过邮局服务窗口递交需邮寄的信函,称重付资后由邮局负责邮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通信条件差、手段落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向省、州防汛指挥部等报告水情(特殊水情需向国家防总报送)通常采用邮局电报方式发送。当时发送水情电报的收报地址和电报挂号为:北京-5222、长春-6666(后改为1666)、延吉-0724、敦化-3055、西崴子-0711、黑石-0712、宁安-0934、牡丹江-2429、哈尔滨-0763。

3 电台通信

无线电台通信是防汛通信的重要方式,是对电话通信方式的补充,在特殊时期曾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前,电话覆盖率低,一些偏远地区的水库不通电话,收发水情报、业务联系只能靠无线电台。同时,无线电台通信与电话通信相比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即喊即通、无需拨号等待,可群呼、实现一点对多点同时通话,更适用于水情传递、防汛调度和抗洪抢险指挥。

早期的防汛无线电台主要是国产H509和JZD-14两种型号,H509噪音大、信号弱、通信效果差,JZD-14分A、B机型,组网递接复杂,均为老旧淘汰产品,缺少备件,维修困难,难以满足需要。

八十年代中后期防汛通信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期,组建延边州防汛通信网,市防指值班室、小石河、西崴子、大山、哈尔巴岭、大林等中型水库和防汛指挥车配备了超短波无线电台,全州防汛实现了超短波无线电台通信联络。主要机型有建伍TM-221和艾可慕IC-28A等,全部为进口原装电台,通信效果良好。由于全州各防办、各中型水库、各水文站都使用同一频率同时通话,互相干扰,抢通率低,满足不了水情报收发传递的时效要求、水情调度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于1991年汛前投资组建了敦化市防汛无线通信网,使用150兆赫超短波无线电台,中继站设在敦化市林业局新立林场西山(即牛心顶)护林防火了望塔。中继机机型为国产M7,带双工器收发共用四振子全向天线,差频转发,频差为5.7兆赫。基地(车载)台机型又增加了建伍TM-231和建伍TM-241两种机型,基地台采用八木五单元定向天线,车载台采用吸盘式鞭状天线,中继机、基地(车载)台额定工作电压13.6伏。由于中继站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不便于日常管理和维护,于1992年将中继站从市林新立林场西山(即牛心顶)移至市区南山电视塔,经反复调试,通讯效果良好。中继机先后使用过建伍TKR-720、泰和KG-110,对讲机主要型号有马士兰C-150、建伍TK-27A。1995年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对无线电频率资源进行重新分配,防汛专用频率调整为450兆赫。至此,敦化市防汛无线通信网停止使用150兆赫频率,改用450兆赫。为提高无线通信覆盖率和畅通率,减少通信死角,最大限度地满足防汛抢险需要,市政府先后拨款59万元,在市水利局和黑石乡牡丹岗村村委会院内新建两座50米高通信铁塔,购进了TK-808、TK-868、TKR-820、TK-308等一系列进口建伍原装基地台(车载台)、中继台、手持式无线对讲机,同时购进了配套器材和备品备件。增设中继站,实现了水情与抢险双路通信,大大地提高了通信覆盖面和通信质量,实现了全市无线通信直接对讲。小石河、哈尔巴岭、大林、红石、西崴子、大山等中型水库和六顶山、黑石、官地、团山子等小型水库都配备了无线电台,保证及时准确传输水情、防洪调度命令畅通到位。2005年为扩大信号覆盖面、减少通信死角,采用具有扫描功能的多信道中继机加亚音频,以“背靠背”形式进行多台中继机联网,实现异地同网通信。同时,还可以设移动中继站解决局地通信问题。两部防汛指挥车配备了车载台,并有一定数量的手持机备用,可随时投入抗洪抢险,使敦化市防汛通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4 遥测通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只有水库站和水文站报汛。由于人工测报水情易发生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无法及时准确掌握汛情信息,而且测站数量少、分布不合理、缺乏代表性,无法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洪水进行科学预报、合理调度,严重制约了减灾、防灾效益的提高,难以实现最大限度减少洪水灾害的目标。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被动落后局面,使敦化市防汛工作迈上新的台阶,1999年投资270万元建成敦化市第一代采用遥测通信技术的防洪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水情实时测报传输,精度高速度快,不仅为洪水调度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制定抗洪抢险重要决策,迅速采取防洪抢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赢得极其宝贵的时间。

5 网络通信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步入了网络通信时代。大量文件、报表等书面纸质材料结束了长途旅行,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网络传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时效性。特别是水情信息,可以直接登陆相关网站即时提取,取消了一切中间环节,从根本上杜绝了迟报、漏报、错报的发生。

6 视频通信

2012年建成防汛双向视频会商系统,不仅实现与州、省防汛部门和国家防总的双向视频会商,同时实现了市乡两级双向视频会商,为更好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传递汛期信息、布置工作任务、组织指挥抗洪抢险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条件。

正是这些先进的通信技术为我们做好防汛工作提供了可靠基本保障,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我市防汛通信技术一定会有跨越式发展,以适应新时期防汛通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