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2016-12-31 00:00:00马忠民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24期

摘 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了新经济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论文在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的基础上,研究了“互联网+”给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带来的新机遇,由此探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避免创新“孤岛”,采用内核、外多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避免创新盲动,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互联网+”;构建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界纷纷响应,一年来的实践证实,“互联网+”成为了新经济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借助于 “互联网+”重塑科技创新模式,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风险,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高其创新效率及创新效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及实践意义。

1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

“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外理论及实践证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的科技优势和机制优势,且表现出比大型企业更高的效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已取得相当进展,但还很不够,仍有面临诸多困境,存在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1]。分析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盲目风险大、创新效率低、创新成本高等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根源来自于如下因素。

1.1 核心研究创新人才不足,自主研发创新不够

根据科技部对中小企业的相关规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 500 人以内,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大于 30%,RD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上[2]。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初步发展,学历层次及研发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但在研发能力上由于缺乏核心创新能力的人才,大部分自主研发原始创新不足,较多采用购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导致依赖相同“技术源”,缺乏自身产品特色;另外企业通过购买或模仿技术的二次创新虽然也可以实现企业短期内的继续发展属于“短平快”项目,但由于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没有有效形成,创新合作缺乏,所研发的产品有效差异化优势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低,属于低水平、低档次的创新,很难产生附加值高的产品创新。

1.2 融资困难,研发资金不足,产业化能力不强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资金来源中,自筹、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大约分别占83%、8%和9%左右[3],可见自筹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竞争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真正自主开发新产品时,由于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立项到产业化规模生产至少需5-6年的时间。研发团队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资金的缺少导致研发进展缓慢,产业化成功率低,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路径漫长进展缓慢甚至夭折,从而使创新风险加大,创新成本高,创新效率低。因此,融资环境支持和服务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研发资金不足,产业化能力不强已经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庞大障碍。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弱势群体”。

1.3 政府支持服务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挤出效应明显

政府的科技政策、支持服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明显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刺激、促进作用[4]-[5]。目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及制订的科技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仍有很多待完善健全之处,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补助问题,扶持和保护问题;加上各中介服务机构彼此独立行事,研发、咨询管理跟踪服务不到位,分工协作不力;同时由于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不到位,专利侵权和违法行为查处不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及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一是与垄断企业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因创新保护不足导致的仿制型、假冒伪劣型市场挤占,不正当竞争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挤出效应明显,研发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回收创新成本艰难,很难发挥效益。

2 “互联网+”给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广泛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6]。借助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及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中介科技组织、社会大众、供需两端、企业之间等等实现快速的联合融合、连接链接,从环境政策、市场机制、创新激励、金融服务支持等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培育新的创新驱动要素,“互联网+”给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带来的新机遇。

2.1 开放创新、大众创新成为“新常态”

Gassmann提出开放式创新包括了全球化创新、外包研发、早期供应商集成、用户创新、外部商业化和技术的应用[7]。Boudreau等认为大众成为创新伙伴,谁在公司创新工具箱中排除大众,谁将失去机会[8]。“互联网+”使开放创新、大众创新成为“新常态”,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再进行封闭式“单打独斗”,创新征程里必然打开了360°全域门户,大大提高创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同时由于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创新的复杂性及难度已经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提供完备的开发方案,“互联网+”的非封闭式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可以实现这种复杂性高难度创新,并同时大大减低创新的盲目性。

2.2 系统创新结构更加灵活,有弹性和韧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紧密结合重塑系统创新结构,融合各类资源,使其创新更加灵活,有弹性和韧性。技术创新型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其有一套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9]。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获得竞争优势,根本出路在于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创新结构的虚拟化、平台化、网络化、协同化,改变核心研究创新人才不足,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系统风险,实现企业快速跳跃式弹性发展。

2.3 信息流动通畅,目标清晰扶持支持服务精准

科技型中小企业势单力薄,资产少规模小、管理规范性弱,需要多样性+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支持,如政府优惠政策性指导扶持、中介机构技术咨询培训与信息交流支持、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支持等。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流动通畅,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服务性体系目标清晰扶持、服务精准;同时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形成大众化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社会公众变为大众投资人。集中了更多力量的支持支撑,驱动要素的多元化协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意愿强动力足,有力地实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3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构建

基于前面分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重塑创新模式,采用超出企业自身边界、多元驱动联合式创新模式,把企业与社会、与行业、与客户、与金融、与政府、与科研院校、与中介科技组织、与大众等多元融合,让各方力量、各方智慧、各方资金都参与进来,匹配适度、聚集协同、功能齐全,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各方多元进行重构、重组,互补、互动,深度融合、链接,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控制创新风险,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核、外多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如图1。

3.1 内生无边界创新核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主体依然是企业自身。企业是创新的核是创新的内生变量。核本身要过硬,必须有:(1)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企业家队伍、坚忍不拔的斗志、敢于创新、开放共享包容的科研团队;(2)要建立科学高效过程控制运行,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紧密结合全程受控;组织结构使用高效创新的矩阵结构,全员创新,成立跨部门创新小组;(3)采用逆思维研发流程,即借助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精准挖掘客户需求价值,从市场上获取企业的“创新源”,而后立项研发,同时在研发过程中要时时紧盯市场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研发方案;(4)要杜绝封闭式研

发、避免创新“孤岛”,借助“互联网+”巧用“分包”战术,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弥补企业自身存在的人才、资金等短板,加快创新进度,提高研发效率。

总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自身核要过硬,它是创新发展的灵魂,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精准挖掘创新方向,巧用“分包”战术,弥补自身短板,深度融合、链接外部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成为外部资源整合器、方向跟踪器,唯此而开启的创新触发器才能提高创新效率避免创新盲动,降低创新风险。

3.2 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

“互联网+”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的支持服务作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的“核爆发”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的支持服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助推器”。

3.2.1 “互联网+”宏观政策服务圈。主体是政府,功能是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整体思路,统一规划设计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结构,充分重视“互联网+”效应,引领和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科技创新”系统工程。该政策圈有多元包括:(1)创新政策扶持元。包括促进创新政策、教育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减少环节,简化手续。采取财税优惠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加大在科技计划支持,政府采购中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政策的互相协调,政策程序的透明性;(2)法规保护监督元。加强法规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3)公共基础设施

元。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子元。规范创新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加大服务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性共性技术支持能力。

3.2.2 “互联网+”金融资本支持圈。借助于“互联网+”金融资本支持圈要动态跟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动向跟踪评估。该支持圈有多元包括:(1)金融支持服务元。金融机构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产学研联合等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改善。提供出口信贷、信贷担保等。(2)资本基金支持元。完善证券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建设,资本市场及私人投资等多种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上市融资,成立风险投资基金。(3)信用监督评估元。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信用评估、信用监督、信用奖惩机制,维护金融信用。

3.2.3 “互联网+”横纵集群创合圈。借助于“互联网+”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群以及由客户到供应商垂直企业群,还包括与大企业的专业分工协作群,从横向到纵向,从智力协作、科技人才培养、企业间的集群创合,改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创新效率低的客观不足,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创新发展。(1)高校、科研院所横向群元。可以接收委托研究,进行技术转让,可以培训、培养企业科技人才。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分析企业的创新需求,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提供急需的智力支持。(2)客户到供应商垂直企业群元即销供垂直群元。集群内的企业信息集聚效益,可以降低信息搜集分析成本,同时集群内的竞争又会促进作为集群单元的企业不断技术创新。(3)大企业专业分工协作群元。大企业灵活性和柔性相对差,为了摆脱“大而全”体制束缚,与中小企业展开社会分工与协作;而中小企业需要依托大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改变技术力量薄弱的缺陷,因此形成了分工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4 结束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重塑创新模式,采用超出企业自身边界、多圈元驱动方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核、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实现内核与外圈元重构重组,互补互动,深度融合、链接,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摆脱创新困境,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控制创新风险,为国家实施创新战略驱动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曹悦,郭小敏,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循环改进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6(2):87-90.

[2]汤颖梅,李福来,王怀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11-13.

[3]唐雯,陈爱祖,饶倩.以科技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5.

[4]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97-118.

[5]Mayer H. Catching up:The role of state science andtechnology policy in open innovation[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0,3(24):195-209.

[6]于佳宁.“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J].物联网技术2015(3):3-4.

[7]Gassmann O. Opening up the innovation process: towards an agenda[J].RD Management,2006,36(3):223-228.

[8]夏保华.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J].科学学研究,2002(10):53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