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开放性对城市环境设计的影响

2016-12-31 00:00:00高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24期

摘 要:文章以哈尔滨市宁安路及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的生态规划以及宁安路景观及建筑格局的规划,探讨以生态规划为基础整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划模式。充分利用商业和绿化的手法,使每个功能区域都发挥出双重甚至是多重的效果。将居住小区打开不再作为单一的居住空间,还可以作为交流与共享空间。通过对居住小区设计的探索,改变城市的面貌,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使城市呈现出更多元,更丰富,更可持续的面貌。

关键词:哈尔滨;开放式住区;公共空间;商业

为加强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掌握,特别是生态规划思想、方法与价值评判的理解与把握,培养生态规划的核心竞争力,为适应日益综合、宽泛的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要求奠定坚实基础,特选定此研究内容。文章以哈尔滨市宁安路地块为对象,深入进行研究其环境设计。居住是人类的生存需求和一个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它是因为人的属性而聚居在一起。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产生了小区的概念。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过程来看,生态安全研究尺度范围不等,从全球至地方。已经深入到内在关系以及外部压力的研究,同时关注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俞孔坚等(1998)以中山市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指出景观规划中应尊重自然景观,注重城区、郊区景观的连续性。

2 研究地块现状分析及优劣势分析

2.1 区位分析

“宁安路地块城市设计”项目位于哈尔滨市学府路与哈平路之间,西邻学府路和地铁一号线交通便利,其城市设计用地总面积约为33公顷。在狭长地块中创造具有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周围有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等。

2.2 基地现状

该区域自西向东共涉及4个地块。基地地块较为狭长,基地北侧为宁安路,南侧为科研路,西侧为学府路,东侧为哈平路。基地内部现状较为荒凉,但原始绿化十分良好,并毫无破坏痕迹,聚居人群多为劳动阶层,还有一些普通居民居住在这附近的小区。地块整体虽然周围交通便利,但是开发的并不完善,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缺乏商业区和公共活动交流空间。

2.3 基地总体分析

基地西邻学府路80m宽,东临哈平路80m宽,征仪路宽40m穿过场地,北部有一条规划路宽40m,用地边缘南部没有道路,直接与周围居住区和研究所的用地范围连接,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分区划分。

2.3.1 小区规划的优势。该地段的城市设计与其他的城市设计相比,它保存了完好的原始绿化。而且该地块内由于整体毫无规划,没有太多的绑定和束缚。建筑种类相对简单单一,皆可考虑拆除处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太多拘束,可任意发挥,在遵守法规、依照规范的前提下,可尽可能地发挥其设计才能。充分利用小区环境地理优势来规划。

2.3.2 小区规划的弱点。小区虽然有较完整的原市绿化基础,但是该地块内由于地块较为狭长,对于建筑布局来说有较大的影响。很大程度破坏了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并且狭长的地块不太允许有较多的变化,建筑布局若按常规方式进行则较为死板,整体感觉较为平淡,无新意。并且在地块南部有西华苑的存在,对于整体的设计有较大的影响,在地理位置上、建筑布局上会受到一些约束,这一点对于设计者来说是设计小区的一个很大的难点。

2.3.3 小区规划的创新。此地块规划小区的创新来自于结合了生态小区的规划思想,在宁安路地块区域周围进行旧城区改造过程中,注重环境与植物园生态系统的结合。在这样的规划前提下,该区域的交通、生活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对于设计者来说,如何能够迎合旧城区改造的步伐,也将是一个不错的机遇。从主题绿化上来主导小区的规划,并用建筑来围合也是一大亮点。

2.3.4 小区的设计构想。根据15年国办引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后称“《意见》”),哈尔滨市提出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管廊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管廊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所以将场地的地下部分做了整体考虑。居住区的景观是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地段的狭长限制,只能将地段划分为若干个小地块,在每个块中建设不同特色的居住风格,配合风格组织景观。在每个地段的建设中都要注重公共交流空间的价值,设置宜人使用的空间,和休闲舒适的步行廊道,以及满足各个年龄阶段需要的休闲设施和活动区域。

有关场地停车设置,依据规范第七十三条鼓励地下停车及立体停车。居住区应优先考虑地下停车,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25%,地面停车不得占用小区公共绿地。所以主要以地下停车的方式,地上组织临时停车位按照住宅普通住宅(含公寓)车位/户10.6计算。

3 中心绿化、住宅楼、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及理念

3.1 城市设计构思(TOD概念引入)

TOD 模式可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零换乘,从而大大提升了城市客流,而这些客流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了沿线商业的开发, 开发的扩大进一步方便了政府对环境的资金投入,并会继续推动沿线的生态保护,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而设计地块处于一个狭长地段,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它的开放性与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围合的同时又不完全封闭,商业和绿化景观就是住区与外部交互的窗口,促进居住区与城市的沟通,促进内部居民与外部社会的交流。

3.2 城市功能分区

在住区内部只分为居住,商业,绿化这三个主要的部分。居住就是最主要的功能,是居民生活的最主要环境。商业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且促进交流的场所,也可以增加就业,所以主要分布在道路边缘,住区的外围,起到联系住区和城市的作用,也能够吸引住区内的居民向外部流动。绿化是提供住区更好的环境,也能满足安全的心理需求,没有围墙的围合,但是绿化的景观也能提供私密的环境。

3.3 场地水平流线分析

水平的流线主要依靠城市的支路,通达性能够满足出行要求,而在居住区内部,仅设有通往单元入口的车行路,通过绿化景观的布置,禁止车辆通过整个区域,只提供驶入宅前的车行路,尽可能保证居民在小区内的生活免受机动车影响。

4 城市规划与生态相结合-自然、生物与人文过程

4.1 自然过程分析

在宁安路的地块中,一些植被属于天然生长。在生态规划中,这些自然过程的作用应得到考虑。原有植被应该被保护,建筑材料应采用环保的有机材料,突出生态规划的可持续性。

4.2 生物过程分析

如果重大的建设活动破坏了动物觅食、栖息的路径和空间,将直接影响动物的生存。南岗区是快速城镇化地区,栖息生境破碎化严重,原动物园被迁走。所以并没有相对野生动物作参照。因此,所选择的指标物种应该反映多样栖息环境,同时,该物种对人工干扰较为敏感。生物过程分析包括了垂直分析和水平分析两大部分。垂直分析是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水平分析是指建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5 结束语

此次设计将原有的路网打散,摒弃常用的横平竖直式的道路结构,为创造出较有新意的组团布局形式,路网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设计,以生态规划为主导,配合建筑形成可持续生态环境网,与黑龙江生态园形成契合关系。

参考文献

[1]邱雪,张思冲,陈洁,等.城市声环境质量研究——以哈尔滨2006~2010年为例[J].森林工程,2015,01:38-42.

[2]林丽,顾宇.南京城市外围通勤交通与就业——居住关联研究[J].森林工程,2015,01:107-111.

[3]董君,李经纬.哈尔滨购物中心中庭空间的使用后评价[J].森林工程,2016,0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