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5年12月,已有半数中国人成为网民,网民使用手机的规模达到6.20亿,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呈现爆发趋势。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被互联网公司广泛开发、日常生活中也被大量应用。地质行业信息信息化也已经日益被重视,大数据开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移动平台;地质;大数据;云计算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5年12月,已有半数中国人成为网民,网民使用手机的规模达到6.20亿,超9成网民。Pc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则都出现下降。随着4G网络普及、移动设备价格下降,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呈现爆发趋势。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被互联网公司广泛开发、日常生活中也被大量应用。地质行业信息信息化也已经日益被重视,大数据开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 什么是地质大数据
百度百科中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数据海量,存储海量都是大数据的基本原型。
地质大数据则包含很多内容,每天地质人员产生的数据很多,如基础地质调查中的野外岩性记录、剖面记录;物化探中的水系土壤采样点、磁法电法测量点结果;槽探坑探钻探采集的大量数据等等。将此类所有数据完整地收集起来,就将构成地质大数据。
云计算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2 大数据的收集
大数据收集应分为两类,一类为数据自主产生的,即人们在日常互动中无意识产生的。如2009年H1N1在美国爆发,谷歌公司通过分析全美国人搜索的关键词、词语:如感冒、发热等,得出的预测结果,与官方疾控中心公布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而且并没有做检测。单得到这个结果的前提是,全球在谷歌的搜索次数超过30亿次。此类数据的特点是收集成本低廉,收集方便。该数据还有:人们的购物数据、汽车行驶数据等等。
另一类则为主动收集的数据: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自主收集得来的数据。谷歌公司有一款著名的软件产品:GoogleEarth,其将全球的图像通过卫星拍摄,校正拼接后公布,为人们的出行、单位规划建设提供了极大方便。此类数据的特点是:收集费时费力。
地质上的大数据收集主体应归为第二类:主动收集数据。如野外某地质点岩性描述,其岩石露头的特征:岩石颜色、结构、构造、生物组合、含矿性等均为此点的关联属性。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服务器收集。
3 传统地质信息工作的不足之处
地质调查工作多样复杂,既要寻找地球历史,又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它涉及专业广、数据多,在地质图中包含了大量的图形单元,几百到数万不等,分析工作中涉及的多类数据库,这种复杂性对GIS的应用提出了挑战。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矿产品价格上升,地质行业发展较快,信息需求的增长。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正朝着多平台、分布式、开放式、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从空间数据库管理的角度上,GIS把原有的纯文件管理、图形数据管理和属性数据管理,向图形数据管理和建立属性数据关系库管理转变。然而由于GIS的图形数据格式多样,用文件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图形数据给信息共享带来了极大不便,特别是现状GIS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数据量增速明显加快,在实现网络通信、数据共享、及数据安全、恢复机制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局限,出现了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4 移动平台地质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前景
4.1 便捷记录和存储
利用移动平台的便捷性,能够将野外工作的记录、照片等信息即时数据化。可以集中方便地汇总,并实时传输回数据中心,这样使其由主动收集数据变为地质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由纸介质向数据化转变。
4.2 野外地质图导航
利用云数据的优势,配合现有的地理交通信息,将地质图在移动平台集成。现如今中国地调局已经建成了1:50万、1:20万、1:5万等基础数据库,并对外发布,此类数据可集成于服务器云端供移动平台调用,以便地质人员实时查看。同时为移动平台配备具有RFID的电子标签,不但有利于准备定位,提高工作精度,而且还有利于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
4.3 野外岩石的辨认
利用各野外工作原始记录组成基础地质大数据,通过GPS空间定位、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属性:岩石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已有岩石的薄片鉴定成果等众多参数,建立各个地质体的数据模型。当使用拍摄等手段提取岩石信息后,利用云计算与服务器中相关地质记录对比,便可以得出所处岩石的时代、矿物组合、地层单位等信息。当大数据量足够大时,其辨识能力可能达到镜下鉴定水准。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年轻的地质队员能节约大量学习时间,能够通过这些数据立即得到来自成之前经验丰富的老地质专家的指导。将老地质专家脑袋里的数据,搬到计算机里,留给后人。
4.4 工作程度的及时更新
通过收集全省、全国所有的地质等相关工作程度资料形成地质信息大数据,如某一地是否进行过大比例尺区调、是否布置过工程。配合移动平台的GPS空间定位,可以查询附近相关工程情况,及其资料归属单位,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极大便利。
5 结束语
合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极大的方便对地质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为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新的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地质调查信息的实时性和精确度,可形成从野外到室内、从天上到地下的多重发展,可以获得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但大数据的收集建立依旧十分困难,同时互联网的开放与保密工作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参考文献
[1]何文娜.大数据时代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地质信息化研究[C].2013.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大数据时代,2013.
作者简介:熊豫佳(1985,9-),女,江西南昌人,工作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