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过度碳排放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中国明确提出减排计划,并决定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以促进碳减排。届时将覆盖31个省市区的6个工业部门(电力、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石化)。鉴于此,在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考虑碳排放因素已经成为必然。文章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究的基础上,剖析供应链企业在碳减排约束下面临的新变化,并提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碳排放;绿色供应链;低碳
人类生产活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其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世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将在2017年启动运行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以控制碳排放。
在碳减排约束下,碳市场的建立既给企业带来了强制减排的压力,也提供了运用碳排放权资源的机会。这使得企业在做出生产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碳减排因素,从而改变企业以往传统的运营决策。许多企业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生产工艺等。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早已不是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演变成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其他上下游企业协调联合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只有从供应链角度出发,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碳减排,增强市场竞争力。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由于时间较短,对于其概念与内涵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Jeremy Hall(2000)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友好设计,建立战略联盟,树立供应链中所有成员企业的环保意识,为供应链创造绿色氛围,实现协调优化。②Chieh和Lin(2014)认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有助于减少浪费,节约成本, 提高环境绩效,从而提高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领导者的效率和协调,这种协调不但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可以达到降低市场风险,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影响绿色供应链的因素不仅包括政府、消费者,还包括持有股份的股东、员工和市场竞争等。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者们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一种现代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见图1)。
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尽管学者们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其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盈利、扩大市场占有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完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资源,导致环境的破坏及污染,这与其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平衡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其宗旨就是提高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最终废物排放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我国碳减排的目标。
2 碳减排约束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新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对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追求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结果,还要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增进社会福利、促进企业与环境协调互容。在碳减排约束下,供应链企业不得不将环境因素考虑到日常管理中。这确实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压力,企业只有寻求新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市场。
2.1 投资成本的改变
在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中,企业成本主要是指生产成本。在绿色供应链中,企业往往会主动地通过增加绿色投资,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政府对于企业碳减排没有硬性指标。但是在碳减排约束下,政府通过配额分配的方式,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量化。企业为了完成减排义务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减排。这类成本通常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从显性成本来看,要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就要采购价格更高的环保型生产原料,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等。这些,都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隐性成本来说,企业有可能因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而带来机会成本,如在研发新产品时,企业将碳排放量考虑其中,对于那些碳排量较高但却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产品不得不选择放弃,从而无法投入生产。目前,低碳经济、碳减排的强制性约束浪潮已不可逆转。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必须面临的一个成本结构的改变。
尽管碳减排可能令企业丧失短期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在做好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工艺或者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等方式,是可以节约成本、增加利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2.2 消费偏好的改变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参与环境保护,降低碳排放量的要求日趋强烈,参与的方式之一即为消费低碳产品。低碳产品首先具有普通产品的价值功能,同时又具有在采购、生产、消费和回收处置过程中碳减排的特征,体现了人们对产品的消费从单纯的自我使用逐渐转为环境友好的选择。它带给消费者超越一般使用效用需求满足和幸福感。
2.3 盈利模式的改变
由于碳减排的约束,碳排放权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投入。供应链企业在传统的交易活动外增加了碳排放权交易。企业可以通过减排决策如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一定的资金和较先进的技术。供应链企业会在优化运营与协调过程中将碳排放权交易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由于碳排放权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交易,这种产权的买卖直接带来了供应链企业盈利模式的改变。当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额时,就可以将剩余的配额在碳市场中进行出售,以获取利益。当碳市场越活跃,碳价越高时,企业的盈利就越多。
3 碳减排约束下企业绿色供应链低碳管理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供应链核心企业碳减排技术路线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动机。它在绿色供应链所有企业中起到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核心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它的碳减排强度直接影响着绿色供应链中其他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碳减排的意愿和效果。可以说,核心企业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技术路线是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技术路线规划是联系技术与市场的纽带,供应链碳减排过程中,核心企业首先要对绿色供应链核心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的废弃处理整个过程中碳排放结构进行分析,明确碳排放的关键环节,再通过引入科学的技术路线规划方法,将供应链低碳技术和未来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效并紧密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核心企业的低碳化和整个供应链的碳减排效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在明确绿色供应链碳减排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核心企业可以依据该技术路线开发供应商。在碳减排约束下,充分考虑产品的碳足迹、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以及政府给予的低碳产品补贴等,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集成供应链资源进行供应商的开发已经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个过程应重点关注绿色供应链碳减排过程中低碳供应商的选择,低碳产品开发过程中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的激励与合作机制等。
3.2 寻求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
供应链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权配额或采取碳减排措施两种方式以实现国家及地方政府下达的强制性碳减排指标。供应链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投入、收益的比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或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单纯购买碳排放权配额,使得供应链企业通过对碳市场行情的把握,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配额,这样就可以较少的成本满足国家及地方有关碳减排的要求,只是其收益期较短,并很难从根本上实现自身的碳减排。因此,从长远角度出发,供应链企业在目前碳市场建立初期宜采用企业自身积极碳减排与适时在碳市场中购买配额的两种方式相结合,以减轻其节能减排投资多带来的经济压力。
3.3 优化绿色供应链低碳管理中物流设计
绿色供应链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整个过程中,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环节被整合到其中。尤其在考虑碳减排时,通过低碳的物流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量,从而使供应链企业受益。比如,运输的方式有飞机、火车、海运、汽车等,还有产品不同吨位和集装箱容量的对比选择。它们直接带来不同的能源利用效率、运输时间和运载容量等。在做出选择时,除了考虑产品的特性,还要考虑这种物流方式是否符合承运人对于环境和成本因素的偏好。在我国,供应链企业与物流商的运作往往是相对分离的,各自分别对自身进行利益优化,它导致碳排放的双边际效应,从而产生大量额外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除了充分考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碳减排合作,还必须将物流活动真正融入到整个供应链活动中,即系统地统筹供应链企业和物流商的运作方式和行为,设计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降低碳排放。
注释
①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可以“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就成为目前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
②Jeremy Hall.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 [J] .Journal ofCleanerProduction,2000(8):455-471.
③Chien M.K., Shih L.H.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industry and their relation to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Environment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43:383-394.
参考文献
[1]碳排放约束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回收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2015,
7(3).
[2]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
[3]王平.再造激励平台一一论绿色激励模式与绿色现代企业[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4]J.A. Poyago-Theotoky, Corrigendum to“The Organization of RD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2010,76(1).
作者简介:李妍(1978-),女,汉族,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