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海燕
浅析如何有效规范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
文/朱海燕
做为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公经费是确保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合理安排与规范使用三公经费,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消除公众对三公经费预算和执行的质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的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本文以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执行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对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重点讨论了规范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规范;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
2011年国务院要求中央各部委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预算和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就此拉开了治理三公经费的序幕。近年来,政府机关以及各个事业单位在规范三公经费的工作上不断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务成本明显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当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了三公经费实际使用与监督管理的过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就如何有效规范三公经费管理提出一些见解。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经费,这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是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支出。然而近年来,公款消费等现象经常被媒体曝光,造成群众对于三公经费的管理问题产生较大的质疑,这已成为群众反应的热点[1]。群众对公款消费的嘲讽也越来越多,“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是座楼”,当然群众的呼声也间接的反应出现阶段的经费管理还不够完善。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仅会影响行使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形象,还会破坏党风党纪,甚至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现阶段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的管理上存在公务接待超标超规格、陪同人员数量不按照规定比例安排、违规使用高档烟酒宴请等;以考察和调研名义公费旅游;公务用车维修费和油耗居高不下、公车私用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严重浪费。为何此类问题无法根除,究其原因是部门预算中三公经费预算不明细、预算执行部门思想上不重视、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监督不力、相关制约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存在违规和不规范开支的情况
不少事业单位巧立名目,将三公经费改头换面列支到其他科目,隐藏了真正的支出额;有的将大额三公经费支出化整为零地列支到培训费、会议费、差旅费中,打擦边球;还有是在专项中安排三公经费支出;更有甚者向被管理单位变相摊派和报销三公费用。
(二)核算科目设置不合理导致列支不规范
事业单位支出经济分类只设置了类、款两级科目,对于三公经费的列支并未再细化,所以在列支时仅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上的内容做出判断,并无统一的标准可参考。
(三)预算编制不合理导致经费不足或富余
事业单位在编制第二年度部门预算时,三公经费一般为基本支出的定员定额项,而各单位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要求和水平都不同,这会造成实际的支出和预算有较多差异,与单位的真正运转需求不相符,导致预算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或发生入不敷出的现象,或发生突击消费的现象。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普遍薄弱,即使有制度也多半是挂墙上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没有能够有效地执行事前申请、事中执行标准、事后审批手续的原则,尤其对于已形成事实且手续完备的三公消费支出,财务核算也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很难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管理。
(五)外部监管不能有效到位
外部的纪检监察部门并没有将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时也难在短时间内将问题一一审计出,同时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尚未受到足够地重视而导致独立性不够的问题,让本该承担的监管作用落空。这就在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之间留下一片盲区,造成了三公经费监管存在漏洞。
(一)部门(单位)领导重视、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相关法规宣传、业务培训
部门(单位)领导是三公经费消费的主体,也是三公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2],所以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三公的执行、不应带头超标和违规;同时财务部门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也要定期对单位全体职工进行相关法规宣传和经费执行标准和规定的培训。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开支标准
根本性、长期性和规则性是制度约束力的特点,要想将完善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在单位的预算执行中形成,就必须减少经费支出,加强控制力度,具体表现在: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比如第一:规范公车修理的原始凭证管理,要求修理前有报批程序、报修人与送修人不能是同一人、车辆修理原始清单需附在报销凭证后与报修单一并作为附件;第二:车辆加油不得使用现金,一律使用IC卡加油,并一车一卡、在政府定点加油站加油时需核对车牌号;第三:对于油耗较大的车辆除了正常保养外安装GPS定位系统进行管理;第四:积极推进公务车辆改革。
在公务接待方面,自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在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后,已要求各级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并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
禁止借用考察或调研的名义公费旅游,制定合理详细的公务出差审批流程,尤其需要加强审核因公务出国形成的费用,杜绝公费旅游的情况发生。此外,还应该对事前审批制度进行完善,对于大额的三公经费报销前一律由财务人员先进行原始单据审核和事前审批手续的检查,对于与规章制度不相符的单据或缺少事前审批手续的支出,一律不予报销。
(三)合理编制并严格执行预算
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主管部门对于预算管理不引起重视,则预算编制工作的约束能力与参考价值将是天方夜谭[3]。所以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三公经费应严格执行零增长的原则,执行中严格控制不必要的支出,进一步杜绝铺张浪费,防止计划外开支对预算的科学性造成影响,并将预算执行透明化做实,自觉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预算安排一旦通过审查,应该加强执行力度,禁止无依据地变更,保证预算的有效性与严肃性。
(四)继续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加强监督管理
强化、深化、细化地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出台切实可行地三公经费公开标准和口径,并将各级事业单位账务处理系统的终端设置在上级主管部门,并与同级财政部门三公经费上报平台形成勾稽关系,则实际发生数就是公开数,使公开三公经费的措施不致于流于形式。
近几年,三公经费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人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被群众和媒体所关注,随着国家重拳“打虎”,对贪污腐败形成的高压态势,三公经费管理将成为各级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在最近几年的改革中,总体呈现较好的态势,但不可忽略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亟待我们进行改善。认真贯彻于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从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以及合理安排预算等多个方面进行三公经费管理,进一步端正党风作风、缩减公费支出,从而推动事业单位与国民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1]冯天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4):126-127.
[2]陈慧君.浅析 “三公经费”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财政监督,2014(31):42-44.
[3]吕锟.关于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的一点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8):20-21.
[4]《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5]《中共中央八项规定》.
[6]《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作者单位:南京市燃气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