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中图分类号】R47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1-0-01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涌现,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提出了高效、高质量的要求,而手术室是医院实施手术治疗和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和护理缺陷的环节很多[1]。我科针对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杜绝和减少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手术安全。以下就手术室护理的一些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进行探讨。
1.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1.1 防止接错患者和手术部位的错误:手术当日患者到手术室时,应根据手术通知单和病历和病房护士一起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部位、麻醉方式及术前准备情况,检查手术部位的标志,确认无误后方可将患者带入手术室。进入手术间后,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再次核对患者的详细信。洗手前由手术医生、巡回护士、麻醉师三方再次共同核对病人信息和手术部位。
1.2 防止患者摔伤、碰伤、坠床:要经常检查手术推车是否平稳,是否有故障。接送别人时,特别是老人小儿、神志不清的患者,要专人看管,必要时加上约束带,拉上床档,注意肢体位置,防止坠床、坠车、挤压及撞伤等意外的发生。
1.3 防止体位不当造成损伤:巡回护士和手术医生在摆放体位时,应遵循安全、舒适、术野充分暴露,不妨碍呼吸为原则,根据手术部位正确摆放体位。使用束缚带固定时不可过紧,防止过分外展或牵拉引起神经损伤。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要加强术中观察,注意观察肢体末端的血运,给予适当的按摩,防止压疮的发生。
1.4 防止器械准备不全或损坏造成意外:器械护士应根据手术通知单准备器械,并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配件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实施重大特殊或新手术时,术前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沟通手术所需的特殊器械,并检查其是否备齐适用,以免影响手术操作。
1.5 防止用错药、输错血:用药前必须核对瓶签,用过的空安瓿,应保留至手术结束后方可丢弃,以备查对;紧急情况下执行口头医嘱用药时,在执行前后必须复述一遍,并嘱麻醉医生及时记录。输血前后应该与麻醉医生共同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以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血袋号、保存期。密切观察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异常。输血完毕,血袋及时送还血库。
1.6 防止器械、纱布遗留体腔:器械、纱布遗留体腔内是最严重的医疗事故。首先要规范器械敷料登记护理记录单,然后在各个环节认真核对。我们在手术切皮前、关腔前及缝合切口前后三次查对,由器械和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手术器械、敷料、缝针等物品,并做好记录;术中需要增加或减少用物时,由台上台下共同确认并及时记录,清点无误后方可缝合切口皮肤。因此手术室护士一定要具备清醒的头脑,建立严格的清点制度,有效的杜绝物品遗留患者体内事故的发生[2]。
1.7 防止术中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损伤
1.7.1 使用高频电刀时,要严格控制输出频率,严禁超安全范围使用。在用消毒液消毒皮肤时,消毒液不可过湿,特别是酒精未干时不可使用电刀,以防诱发燃烧。接触患者的电极板要紧贴患者的皮肤,固定于远离心脏的肌肉丰厚处,患者身体其他部位避免与手术床上的金属部分接触,防止灼伤患者。
1.7.2 使用气压止血带时,要严格掌握禁忌症,掌握好工作压力,成人上肢压力为80kpa,下肢为40kpa,小儿上肢为30kpa,下肢为40kpa。止血带充气后,应注明开始时间,时限1h,最长不超过1.5h,每次间歇5-10min,使用中每15min检查一次压力指数,及时提醒术者止血时间。
1.8 防止标本遗失或错误:手术中取下的标本,器械护士要妥善保管,及时放入有固定液的标本袋中,核对标签,病理检查单、标本送检袋与标本登记要一致,器械、巡回护士及手术者在病理检查送检本上登记并签名,及时送检。手术中取下的任何组织标本不可自行处理或丢弃;连台手术的标本取下后,应马上固定并做标记,以防丢失和混放。
2.总结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完善了手术室各种岗位职责及制度,加强了对全科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及业务技术培训,培养她们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每周集中学习业务知识,每月进行差错事故分析会,不断查找工作中的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有效地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和差错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 魏革,刘苏.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74-183
[2] 姜正荣.浅谈手术室最易发生的差错事故及防范措施.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 : 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