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中宅基地换房的约束与破解

2016-12-29 00:00:00刘洪银
开放导报 2016年6期

[摘要] 宅基地换房实现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约利用,在城市近郊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宅基地换房侵害了农民土地权益,这种政府推动的小城镇化模式在偏远地区难以推行,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受到质疑。“十三五”时期,应以产业植入激发小城镇建设内生动力,实行宅基地变性后农民自建住房的远郊城镇化模式,加强小城镇自然和人文景观营造,协同推进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农民培育。

[关键词] 宅基地换房 示范小城镇建设 天津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037-03

[作者简介] 刘洪银(1968 — ),山东昌邑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经济学、农村城镇化。

一、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效

宅基地换房就是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换取住房,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城镇化。宅基地换房是利用宅基地变性后的级差地租补偿住房建设成本,实现居民社区建设的资金平衡。宅基地换房促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为小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1. 示范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农村城镇化水平。“宅基地换房”政策促使天津的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76.31%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 81.55%,平均每年有50万农民成为拥有城镇户籍的城镇居民。不但农民实现市民化,转户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

2. 实现了人口集中和土地集聚集约利用。宅基地换房后,大多数示范小城镇总人口数都不低于1万人,中心村的人口也都超过1000人。人口集中后,社区管理也相应跟进。新建小城镇内部以3000户为单位设立社区居委会,以邻近的300户为单位设立邻里,以邻近的30户为单位设立居民小组。人口集中居住后,集约节约出大量宅基地。

3. 示范小城镇建设在近郊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天津近郊区县示范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就业质量较好,主要源于近郊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农村土地的级差地租较高,土地变性后的增值收益较高,能够实现宅基地换房项目资金平衡。近郊地区具有较好的农村工业化基础,农民再就业方式趋于多元化。

二、以宅基地换房推进

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约束问题

1. 宅基地换房小城镇化模式在偏远地区难以推行

第一,偏远农村宅基地换房不能实现资金平衡。示范小城镇试点项目由土地中心委托建设平台企业实施融资、补偿和还迁房建设,建设平台企业根据预期收支平衡与土地中心约定出让用地面积。与城郊地区相比,偏远农村交通不够顺畅、区位优势不够突出,土地变性的增值空间有限,项目建设平台企业要求的出让用地面积较大。近年来,预期的土地出让收益出现下降,部分试点项目不能实现资金平衡,平台企业融资出现困难,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第二,偏远地区产业层次和农民转移就业水平不高。远郊地区村镇不具备区位优势,街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工业企业吸纳力不高。入住工业园区的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高。街镇工业园区传统制造业的低水平发展抑制农民转移就业的增收空间,农民转移就业的收入水平不高。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151个产业发展特征村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结果,远郊街镇工业园区企业工资标准不如环城四区高,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工资水平较低。

2. 宅基地换房侵害了农民土地权益

第一,宅基地与住房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物权,以宅基地换房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物权之间的交换。宅基地权利是农民的永久保障性物权,用于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宅基地物权价值与日俱增,一定面积的宅基地能换多少面积的住房,即使考虑房屋的价值增值因素,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答案。以宅基地换房实际上是用永久产权的地产换取固定产权期限的房产。第二,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来的土地名义上仍归村集体所有,实际上由镇政府统一委托经营。农民丧失了部分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不但如此,部分村镇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也一并收归镇政府统一规划经营,农民失去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第三,宅基地换房后节约出土地的复垦质量较低。按照挂钩项目区占补平衡要求,节约出的宅基地应复垦复耕为耕地,但项目实施中节约出的宅基地被直接用来发展设施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对土地品质依赖性差。名义上实现了土地复垦,实际上仍是建设用地的土地品质,不能用于大田生产。

3. 政府推动模式的可复制和可推广性受到质疑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采取的是政府推动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这种模式推进快、效率高。政府先期进行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并主导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以此带动传统农村改变落后面貌。但这种模式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偏向。如果村镇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政府推动进入城镇化轨道,亦未尝不可。但城镇化条件不成熟的村镇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小城镇建设需要激发村镇自身活力,培植壮大产业和扩大农民转移就业,发展村镇经济。如果政府不分区别地加以行政推动,将欲速则不达。

三、“十三五”时期以协同与共享

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 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城镇化模式,协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步推进生态村与示范镇建设。靠近城区、依靠土地征转能够实现资金平衡的街镇可以同步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和三改一化工程;离城区和交通干道较远的街镇,如果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可以依靠土地变性和村集体出资共同分担城镇化建设成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试点项目推进困难的街镇可退出示范小城镇建设,转而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村经济不发达的远郊街镇可以先行开展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暂缓推进城镇化。

2. 偏远地区城镇化应产业先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远郊镇村推进城镇化前应先行发展壮大镇村产业,尤其镇村工业。苏南模式依靠乡镇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远郊地区城乡一体化也要产业先行,以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基层政府应加快街镇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外部企业进园区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镇村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积累,城镇化建设才水到渠成。

3.探索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远郊地区小城镇建设。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十三五”后期,“三块地”改革将推向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远郊地区可以探索实行以宅基地建房的农民自建模式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宅基地换房和宅基地建房两种模式的并行。第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居民楼建设必须经过全体村民的同意并经所在街镇政府审核批准,农民自建模式的小城镇建设必须符合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筹资模式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收入为主,政府财政补助为辅的方式,辅助以土地抵押贷款和社会融资。第三,运营方式可以采用村办开发公司承建或政府委托项目建设平台公司,承建公司对项目实行独立核算。

4. 构建城乡一体化投资分担机制,分类建设美丽家园。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采用村集体出资、社会融资和财政扶持的多元融资模式。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远郊街镇优先开展示范小城镇建设,村集体承担部分建设成本;区位优势明显的村落有序推广示范小城镇建设,政府根据投融资能力、信誉、经营产业类型等遴选确定项目建设平台单位资质,平台企业以自有资金和土地融资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财政扶持示范小城镇规划设计、节能环保、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建设平台企业贷款贴息。具体而言,针对远郊人口密集村庄,如果具备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可以由村集体出资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改建为楼房,增配各类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远郊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可以村集体出资,政府补助方式在集体建设用地原址建设高标准、低密度、生态型住宅,增配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整治、美化环境。远郊人口较多、以工厂化种养殖业为主的村庄,应建设美丽乡村,补充公共配套设施和平房翻建,开展清理整治。距城区较近,人口较少的村庄,如果纳入撤村并城规划,暂时以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设施补充为主,由环保市容主管部门牵头,重点进行路面硬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环境清整等工作。

5. 加强小城镇自然和人文景观营造,打造宜业、宜居、宜人城市环境。成功的城镇化都是努力做好人的文章。产城融合不但需要植入工业和工业集群,还需要集聚人气,围绕人的需求培育服务产业。围绕就业、居住和生活打造宜业、宜居和宜人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管理的根本。其中,营造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是培育宜人环境的关键,也是农村城市化的短板。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建设中应依托自然地理环境,以山水田园为要素进行绿色规划,建设绿色城市;依托人文历史进行城市文明塑造规划,保护和传承城市文明,建设文化城市;依托智慧型人才进行绿色创意,以绿色创意产业打造绿色生活。

6. 引导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分流分化,协同推进农民市民化和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时期农村城镇化需要协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市民化。第一,职业农民要基于农民意愿,采取农闲时节参加培训学校或进入农业职业院校进修方式,学习掌握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第二,创新农民市民化政策。建立实施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民市民化挂钩政策。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要与农民市民化数量挂钩,市、区县和镇政府按比例分担农民市民化成本。

[参考文献]

[1] 马林靖等. 快速城镇化中政府行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J].西部论坛,2015(1).

[2] 黄跃. 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调研报告[R]. 城乡研究动态,2011年1月.

[3] 张有会.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镇建设实践.求是,2010(18):58.

[4]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不同产业发展特征村农民增收途径研究[R].统计报告,2014年6月27日.

[5] 刘洪银,张洪霞,崔宁.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模式与治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