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联合国《2014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74亿,城市化率达61%;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城市化率达68.7%。2015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为7.71亿,这意味着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将分别至少有1.03亿和2.29亿人进城。这些人口会流向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呢?根据相关数据,近年来人口更多的是向大城市集聚,当然由于存在梯度转移,流向大城市的不一定都是农村人口。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小城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吸纳省内农村人口的重任。
在现阶段,特大城市在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大城市病”仍一直困扰着特大城市的发展。目前不少人将其根源指向了人口规模,于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纷纷设定人口控制目标,但却屡遭突破。其实,严格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并不是解决“大城市病”的良方,反而是特大城市房价高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诱因。北京为控制人口规模,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此项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高度警惕。韦文英和孙莉认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形成新的治理模式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或将使北京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化。那么,特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宋丁认为,在市场的驱动下,大城市将向高端城市化迈进,人口规模继续扩张,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高素质人口比例大幅提高,人口密度和人口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开放度和国际化达到较高水平。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政策倾向是严格限制特大城市规模,鼓励和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广大的小城镇因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缺乏规模效应而发展困难。近年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搞产业新城和房地产,导致“鬼城”、“空城”频现,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城镇要在城市化过程中承担更大的作用,应当练好内功,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基础才能形成对人口的吸引力。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一些地方将特色小镇作为未来城市化的着力点和空间载体,形成了一股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韦福雷认为,发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小城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尚不能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流,应谨防特色小镇一拥而上,造成千镇一面的局面。
“十三五”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发挥不同的作用。要以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为龙头和引领,减少对特大城市的人为限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夯实发展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对人口的吸引力,以人的城镇化为根本,实现和谐城镇化。
〔作者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