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交换器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2016-12-16 05:40:34朱琼丽赖翠薇颜伟明刘飞香刘文青
护理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热交换器性肺炎呼吸机

朱琼丽,赖翠薇,颜伟明,刘飞香,刘文青

(梅州市人民医院a.护理部;b.重症医学科,广东 梅州 514031)

※内科护理

湿热交换器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朱琼丽a,赖翠薇b,颜伟明b,刘飞香b,刘文青b

(梅州市人民医院a.护理部;b.重症医学科,广东 梅州 514031)

目的探索湿热交换器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6—11月收治的80例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使用湿化罐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使用湿热交换器进行机械通气。观察2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每日吸痰次数、并发症情况以及湿化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痰培养阳性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每日吸痰次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湿化操作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有助于痰液排出,预防细菌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机械通气; 重症患者; 湿热交换器; 护理

机械通气是在呼吸机的帮助下来维持、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给治疗疾病创造了基础条件。其原理是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自主呼吸的一种通气方式[1-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危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建立机械通气已成为必备治疗的方式之一[3]。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呼吸道失去了屏障保护能力,对所通气体的温度、湿度等不能自主调节,容易损伤气管黏膜,造成并发症的发生[4]。故对气道的湿化可预防肺部感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对ICU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进行气道湿化,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湿热交换器对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80例我院2015年6—11月收治的ICU重症患者,所有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12~84(48.6±5.1)岁;置管时间1~19(9.1±2.2)d。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15~81(46.9±6.4)岁;置管时间1~20(9.6±2.1)d。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的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置管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每2 h左右给患者翻身叩背1次,使用2.5 mL异丙托溴铵及2 mL盐酸氨溴索混合10 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每天4次。肺部出现痰鸣音时进行吸痰操作。对照组使用临床常规方法连接湿化罐进行机械通气,每小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5 mL滴入气管导管1次,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适当增加湿化液的滴次。观察组连接湿热交换器进行机械通气,将湿热交换器连于呼吸机、人工气道之间,对气道内分泌物进行清除,常规每天更换,若出现痰液堵塞或污染及时更换。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后留取第1次痰培养,在置管时间内的治疗过程中每天上午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痰培养防污采样,培养后连续2次检测同种细菌数量大于107 cfu/mL为痰培养阳性[5]。在每次更换湿热交换器时,观察2组患者痰培养的阳性率、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每日吸痰次数、并发症情况(包括痰痂形成、痰痂堵管以及气道出血[6])以及湿化操作时间。由责任护士负责每天做好患者湿化器操作流程记录,从患者插管之日起记录,到拔除气管插管之日为止,记录护理人员每次更换湿化器操作所需时间,以每次湿化器操作时间的平均值进行统计。所有样本采集、培养、数据统计、计算以及记录等均由我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痰培养阳性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痰培养阳性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痰培养阳性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2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比较 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比较(±S,次)

表2 2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比较(±S,次)

组别 n 每日吸痰次数对照组 4 0 7 . 6 ± 1 . 5观察组 4 0 4 . 8 ± 0 . 6 t 1 0 . 9 6 1 P<0 . 0 0 1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患者并发症包括痰痂形成、痰痂堵管以及气道出血,观察组发生率仅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2组患者湿化操作时间比较 观察组护士加水、更换湿热交换器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湿化操作时间比较(±S,min)

表4 2组患者湿化操作时间比较(±S,min)

组别 n 湿化操作时间对照组 4 0 1 . 5 ± 0 . 4观察组 4 0 0 . 6 ± 0 . 2 t 1 2 . 7 2 8 P<0 . 0 0 1

3 讨论

3.1 传统湿化罐的弊端 临床上多数重症患者均需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来维持正常呼吸系统,维持患者生命基础。但研究表明[7],虽然呼吸机可替代患者进行呼吸,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呼吸道自主的加湿加温作用被破坏,导致吸入气体温度低,较为干燥,干燥的气体对气管及支气管黏膜造成损伤,引发炎症,导致肺炎、气道出血、排痰困难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何避免机械通气对患者气管造成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临床上传统使用湿化罐对通入气体进行加湿加温,对预防感染及保护气管有一定效果。但在刘晓颖等[8]的研究中发现,湿化罐对气体加湿加温时不易控制,需要护士经常注射灭菌注射用水,湿化液滴注速度过慢会导致“空罐”的发生,湿化液滴注速度过快会导致“满罐”的发生,导致湿化效果不理想。

3.2 湿热交换器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较传统方法效果显著 湿热交换器具有锁定温度湿度的作用,根据所收集的人体呼出的热气对吸入气体进行湿化温化,恒定呼吸道内温度和湿度,模拟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孙玉姣等[9]运用湿热交换器进行研究时发现,湿热交换器患者吸痰次数及湿化操作时间均较传统湿化罐患者少。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及湿化操作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痰培养阳性率及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与孙玉姣等[9]研究基本相符。提示湿热交换器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根据呼吸道的温度湿度进行恒定调节,减少了传统湿化罐需要人工滴注灭菌注射用水来湿化的繁琐操作过程,也减少了冲洗、吸痰、气道湿化的时间,尽可能减少了外界因素的感染。陈丛侠等[10]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湿热交换器可将温度保持在29~32℃,湿度相对保持在90%的较高范围,维持了呼吸道纤毛的运动能力,有助于气道内分泌物的排出。且良好的痰液稀释效果可降低痰痂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痰痂形成、痰痂堵管及气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湿热交换器可保障呼吸道正常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陈丛侠等研究一致。且观察组护士加水、更换湿热交换器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每次进行湿化操作时,观察组时间更短,更不容易引起感染的发生。

[1]王朝燕,康福新.湿热交换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20)∶153-154.DOI∶10.3969/j. issn.1003-6350.2010.20.071.

[2]Doyle A,Joshi M,Frank P,et al.A Change in Humidification System Can Eliminate Endotracheal Tube Occlusion[J].J Crit Care,2011,26(6)∶637.e1-4.

[3]Kelly M,Gillies D,Todd D A,et al.Heated Humidification Versus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for Ventilated Adults and Children[J].Anesth Analg,2010,111(4)∶1072.

[4]朱玉梅.一次性湿热交换器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78-2279.DOI∶10.3969/j.issn.1002-6975.2012.24.033.

[5]Uchiyama A,Yoshida T,Yamanaka H,et al.Estimation of Tracheal Pressure and Imposed Expiratory Work of Breathing by the Endotracheal Tube,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and Ventilator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Respiratory care,2013,58(7)∶1157-1169.

[6]莫 敏,刘松桥,杨 毅,等.热湿交换器和加温湿化器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影响的荟萃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9)∶513-517.DOI∶10.3760/cma.j.issn.1003-0603.2011.09.001.

[7]Oguz S,Deger I.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Using HME-filters and Heated Humidifiers[J].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13,182(4)∶651-655.

[8]刘晓颖,孙 红,绳 宇,等.湿化液滴注速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分析[J].护理学报,2014,21(16)∶1-3.

[9]孙玉姣,高 敏,张 银,等.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784-786.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0.09.005.

[10]陈丛侠,李 静.湿热交换器在危重患者人工气道中应用效果的探讨[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2)∶80-81.DOI∶10. 3969/j.issn.1671-8933.2014.02.039.

R473.5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1.054

2016-02-22

朱琼丽(1969-),女,广东梅州人,大专学历,副主任护师。

吴艳妮]

猜你喜欢
热交换器性肺炎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0
一种新型氨检漏方法在热交换器制造中的应用
无锡市林源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33:09
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的临床观察
热交换器用C-HRA-1合金的热加工特性研究
上海金属(2015年3期)2015-11-29 01:09:55
人感染H7N9禽流感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