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成(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梅河口135000)
干扰素的分类与合理应用
刘树成(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梅河口135000)
干扰素 分类 合理应用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在1957年由瑞士研究人员Jean-Lindenmann和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Isaacs首先发现的。他们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细胞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这种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是由病毒进入机体后诱导宿主细胞产生的[1]。干扰素国际命名委员会在1980年给出了干扰素的概念:干扰素是指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活性受基因的调控,涉及蛋白质和RNA的合成环节的一类蛋白质[2]。
1.1根据IFN氨基酸排列顺序和特异性识别的受体不同将其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经过试验研究证明Ⅱ型IFN抑制肿瘤作用强于Ⅰ型IFN。
1.2根据干扰素的理化性质的不同干扰素又分为α、β、γ三种。IFNα是由人白细胞产生,又称为人白细胞干扰素,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又分为IFNα-2a和IFNα-2b及IFNα-2c等几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IFNβ由人纤维母细胞产生,又称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IFNγ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又称为免疫干扰素。IFNα,IFNβ又统称为Ⅰ型干扰素,IFNγ又归类为Ⅱ型干扰素。
1.3聚乙二醇干扰素是指将无活性的亲水性化合物聚乙二醇通过生物制药技术连接到干扰素分子上,从而使干扰素的分子量加大,从而减慢吸收和代谢速度,使血液内的药物浓度非常稳定,半衰期延长,达到疗效更稳定的目的。
根据与干扰素结合的聚乙二醇(简称PEG)的分子量的大小又分为两类,一类为聚乙二醇IFNα-2b,分子量较小,只有12KD;另一类为聚乙二醇IFNα-2a,分子量为40KD。这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主要不同在于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大小,因为聚乙二醇IFNα-2a聚乙二醇分子比较大,使干扰素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所以半衰期更长,血药浓度也更加平稳,而且干扰素的分布更加集中(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血液)。虽然成人之间体重可以有很大不同,但血液容量相似,因此,聚乙二醇IFNα-2a不需要根据体重用药。但聚乙二醇IFNα-2b因为在人体中分布范围很广泛(包括肌肉和脂肪),必须根据体重用药。
2.1抗病毒作用:IFN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IFN靠近细胞时,细胞表面的IFN受体便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内反应。在发挥抗病毒作用时,其与受体结合后,诱导细胞产生具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从而使病毒的增殖得到抑制,起到抗病毒作用。Ⅰ型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抗病毒防御与调节因子,它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生长和增殖。
2.2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诱导癌细胞表面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的表达,通过肿瘤细胞表面MHC的表达,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提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反应使肿瘤细胞的无限制生长得到抑制[3]。IFN-γ是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它能够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使效应细胞被激活,促进单核细胞循环,刺激IL-2、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和抗体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2.3免疫调节作用: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作用,小剂量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增强作用,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干扰素促进MHC-1、MHC-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的表达,还可以使免疫蛋白酶体的活性提高。MHC-1的表达能够促进CD8+T细胞反应的形成,从而促进杀伤感染病毒的靶细胞。MHC-2的表达可以增强CD4+T细胞反应。免疫蛋白酶体是结构和功能保守的蛋白酶解复合物,它存在于胞质溶胶中,可以降解不需要的或是存在危险的蛋白[3]。通过MHC的表达和免疫蛋白酶体的相互作用能够提高识别和杀死被感染细胞的能力。同时还能刺激中性粒细胞,使其吞噬能力提高,活化NK细胞,提高其细胞毒作用参与免疫调节。
2.4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干扰素对产生促进皮肤肿瘤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的细胞有抑制作用,从而使癌细胞无法吸取生长所需的养分,最终导致大量肿瘤细胞死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4]。此外干扰素还具有抗菌作用、抗寄生虫、抗纤维化作用等。
3.1用于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但干扰素治疗无法彻底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此外还可用于乳头腺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单纯疱疹性结膜炎、带状疱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
3.2对多种肿瘤有效,如乳腺癌、黑色素瘤、某些淋巴瘤、肾细胞癌、慢性白血病,特别对毛细胞白血病有很好的疗效。与其他化疗药物合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可作为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的辅助药物。
3.3干扰素还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纤维化等。
4.1常见副作用有发烧、寒战、头晕、头痛、关节痛、肌痛、疲乏、食欲下降等流感样症状。一般可于注射干扰素4~5h内开始发热,发热症状通常持续4~12h后消退,经3~5次注射后一些患者不再发热或呈低热[5],必要时可采用冰敷或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镇痛剂改善症状。
4.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可引起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下降,有时可减少至一半,所以在干扰素使用期间,应该定期检查和监测血常规。
4.3可见脱发、皮疹、血沉加快、一过性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
经过科学家的努力研究,干扰素家族不断壮大,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同时也发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在选用干扰素时,一定要权衡利弊,以便能最大限度发挥干扰素的效用。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9-780.
[2]侯云德.干扰素的新命名——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的报告[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0,2(5):241.
[3]李强,韩霭辰,郑博,等.干扰素的基础与应用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375-378.
[4]冯盼盼,卢雪梅,金小宝,等.干扰素的药理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4,30(6):780-783.
[5]郑雯,马慧群.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中国医学文摘,2014,31(4):218-220.
R 969.3
B
1672-8351(2016)11-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