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 河南 南阳 473000)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多为第三代和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此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稳定性好、口服吸收效果好、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较高等优点[1,2]。近年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为了探讨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我们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63例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163例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4例,女性患者79例。他们的年龄在18~79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6.3±4.4)岁。这些患者所患的疾病主要有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
为这163例患者均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然后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中附则》中的相关规定对他们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正负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中,以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最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有皮肤瘙痒、皮疹、皮炎、红斑和皮肤肿胀。详情见表1。
表1 对这163例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分析
这163例患者的性别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存在相关性。在这些患者中,年龄为20~50岁的患者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年龄小于20岁的患者和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163例患者中,与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相比,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对这16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药物过敏史等因素的分析
在这些患者中,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的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对这163例患者所用喹诺酮类药物种类与其发生不良反应关系的分析
在这163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在经静脉给药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占71.2%),有25例患者经口服给药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占15.3%),有22例患者经肌肉注射给药后发生了不良反应(占13.5%)。他们中经静脉给药后而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经其他途径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出现红斑、皮疹、恶心、呕吐、心慌、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有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抽搐、休克等严重的不良反应[3-4]。有研究证实,若是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用量或延长使用此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间,就会降低细菌外膜的通透性,增加患者机体的耐药性,进而降低其临床疗效,提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经其他途径给药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经静脉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药物经静脉直接进入患者的循环系统后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较快有关[5-6]。因此,临床上应对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张祎等[7]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积极的药学干预,可大大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减少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此类药物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与其年龄、有药物过敏史、给药途径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种类均有关。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合理地选择此类药物及给药途径进行治疗,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