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呈林
(河南商城县人民医院 河南 商城 46535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因此,对此病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此病患者通常进行手术治疗。为了进一步比较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在微创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他们的年龄在4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4±2.3)岁。在常规组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他们的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2.5)岁。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排除存在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感染的患者。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这些患者入院后,对其均进行常规治疗,进行常规治疗的方法是:为患者使用镇静剂、降压药、脱水剂、止血药进行治疗,纠正其机体的水电解质失衡,维持其呼吸道的通畅。在此基础上,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其出现血肿的部位。对患者进行全麻后,避开其大脑皮层重要的功能区,在距离颅骨最近的CT层与最大出血面的中心点做一个长为5cm的手术切口,对此处进行钻孔,并做一个直径为3~4cm的骨窗。将患者的硬脑膜切开,用脑针对此处进行电凝皮层穿刺操作后,对此处的皮层进行分离处理,直至其出现血肿的部位,使用小吸引器为患者清除血肿。对微创组患者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进行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方法是:在CT机的引导下避开患者颅脑的关键功能区及大动脉,在接近血肿的位置对其颅骨及硬脑膜进行钻孔,插入穿刺针,使用穿刺针清除此处的血肿。再次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其术前的脑出血量若明显多于穿刺后的引流量,说明其穿刺部位的血液已经基本凝结。然后,经引流管在此处注入尿激酶,对其血肿块进行液化处理,液化的时间在3~5d之间,液化的最长时间为1周。对于脑室内出现血肿的患者,应在其血肿同侧或对侧的额角进行脑室穿刺以外的引流处理。对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其血肿如果基本被清除,可为其拔出引流管[2]。
①痊愈:进行治疗后,患者脑部功能受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91%~100%之间。②显效:进行治疗后,患者脑部功能受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46%~90%之间。③有效:进行治疗后,患者脑部功能受损评分的下降幅度在18%~45%之间。④无效:进行治疗后,患者脑部功能受损评分的下降幅度≤17%[3]。总有效率=(痊愈的例数+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我们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行治疗后,微创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进行治疗后,微创组患者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32±0.46)h,住院的平均时间为(15.48±3.91)d。常规组患者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为(3.08±0.17)h,住院的平均时间为(28.72±2.35)d。微创组患者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过去,临床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通常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进行该手术的时间长,对患者脑部造成的创伤大,患者的死亡率高[4],因此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钻孔引流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此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其脑部的血肿,且进行手术的时间短,对患者脑部造成的创伤小,其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认可[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相比较,使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