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一星
(金坛市人民医院 江苏 常州 213200)
角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此病主要是由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将此病分为溃疡性角膜炎和非溃疡性角膜炎两种类型。此病患者如果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其会出现眼内炎、角膜穿孔、前房积脓等严重的并发症[1]。近年来,临床上对此病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多用VitC对其进行局部注射治疗,效果不错。为了进一步探讨此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角膜炎患者。我们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VitC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8例患者。在VitC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他们的年龄在18~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2)岁。在这些患者中,发病部位为左眼角膜的患者有22例,为右眼角膜的患者有16例。发病原因为细菌感染的患者有16例,为病毒感染的患者有12例,为细菌及病毒混合感染的患者有10例。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他们的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 岁。在这些患者中,发病部位为左眼角膜的患者有21例,为右眼角膜的患者有17例。发病原因为细菌感染的患者有14例,为病毒感染的患者有15例,为细菌及病毒混合感染的患者有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这些患者入院后,我院对其均进行常规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的患眼进行热敷治疗,使用浓度为1%的阿托品滴眼液对其患眼进行散瞳治疗,使用洛美沙星滴眼液或阿昔洛韦滴眼液对其患眼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为VitC组患者使用VitC进行局部注射治疗。VitC的用法是:在患者患眼穹隆部的球结膜下注射0.3 ml 的VitC,每隔2天为其注射1次。对两组患者均进行4周的治疗。
①治愈:进行治疗后,患者角膜充血、水肿的症状完全消失,其患眼角膜的浸润灶完全愈合。对患者的患眼进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其患眼的角膜不存在缺损的表现。②有效:进行治疗后,患者角膜充血、水肿的症状均有所改善,其患眼角膜浸润的程度有所减轻,其患眼角膜浸润灶的范围缩小。对患者的患眼进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检查,其患眼角膜缺损的程度减轻。④无效: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无改善或在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2]。
我们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行治疗后,VitC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32%。VitC组患者进行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比较(n,%)
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眼病。此病患者的患眼会出现球结膜混合性充血的表现,同时伴有刺痛感、异物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加等症状。临床上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为: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面愈合及减少溃疡处瘢痕的形成。
VitC属于水溶性抗氧化物。该物质在生物还原、氧化及细胞呼吸的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用VitC对角膜炎患者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其患眼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进而改善其眼部的凝血功能,增强其眼部的抗感染能力。此外,VitC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抗病毒的功效,可确保此病患者眼部基底膜的完整性,提高其眼部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进而促进其眼部病变组织的修复及抑制此处细菌素的毒性。因为角膜不存在血管,是通过泪液、房水及周围的血管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加之此病患者的病变部位多为角膜中央,所以临床上通常使用局部注射VitC的方法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局部注射的给药方式可有效地提高角膜炎患者病灶部位的给药浓度,从而确保其临床效果[3]。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VitC对角膜炎患者进行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