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赵英凯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胃肠道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进行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主要方法。有研究表明,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术后肠道营养支持可提高其生存质量[1]。为了对比分析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我院对近年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9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9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我们根据术后肠道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将这99例患者分为肠内组(50例)与肠外组(49例)。在肠内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他们的年龄在3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8±9.3)岁。在肠外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1例。他们的年龄在33~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10.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对肠外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是:在手术结束后,为患者静脉输注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溶液,当其肠道功能有所改善和恢复后,为其服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患者持续治疗1周。
1.2.2 我院对肠内组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是:经患者术中留置的鼻胃管、鼻空肠管或空肠造瘘管为其灌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营养制剂的初始输注速度为25~40 mL/h,此后可不断增加输注速度,其最大输注速度为125 mL/h。为患者持续治疗1周。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尿路感染和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毕至肠恢复正常蠕动的时间、术毕至排便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
我们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肠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0%,肠外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73%,肠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肠内组患者术毕至肠恢复正常蠕动的时间、术毕至排便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分别为(42.4±4.6)h、(5.87±1.74)d和(14.90±7.50)d,肠外组患者术毕至肠恢复正常蠕动的时间、术毕至排便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分别为(50.4±8.7)h、(6.29±1.49)d、(18.25±15.32)d,肠内组患者术毕至肠恢复正常蠕动的时间、术毕至排便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肠外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肠道肿瘤主要包括胃癌、直肠癌等。由于早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其病情已经处于癌症的中晚期。进行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主要方法。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由于受到手术的刺激,其胃肠道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术后其营养不良的状况会加重。因此,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术后肠道营养支持至关重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易导致较多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恢复。而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会使患者体内的T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数量显著提升,IL-2(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明显增加,从而提高其免疫力,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术后恢复的时间。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肠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组患者,其术毕至肠恢复正常蠕动的时间、术毕至排便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肠外组患者,此研究结果与孙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术后恢复的时间。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