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松
(资源县人民医院 广西 资源 541400)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以往,临床上对腹股沟疝患者主要使用传统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但此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均较高[1]。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人工修补材料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有研究表明,使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其治疗的时间,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病情的复发率。为了进一步证实此疗法的有效性,我院对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腹股沟疝患者分别使用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其中接受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34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68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和疝环填充组,每组各有34例患者。在这68例患者中,腹股沟斜疝患者有51例,腹股沟直疝患者有11例,腹股沟股疝患者有6例。在传统组的34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0例。他们的年龄在46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86±12.04岁。这些患者的病程为1~11天,平均病程为5.45±1.96天。在疝环填充组的34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8例。他们的年龄在48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5±11.64岁。这些患者的病程为1~12天,平均病程为5.34±1.73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①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②患者均选择进行手术治疗。③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或年龄在75岁以上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处于妊娠期女性或哺乳期女性。
为传统组患者使用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①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②在患者髂前上棘到耻骨联合线上方的2cm处做一个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及浅筋膜。③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游离患者的疝囊,并对其疝囊进行高位结扎。用患者腹股沟周围的健康组织,对其腹横筋膜的缺损处进行修补,然后逐层缝合其手术切口。为疝环填充组患者使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为:①本次手术使用的填充材料为Bard Perfix Plug(由美国Bard公司生产),此填充材料由填充物和补片构成。②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③在患者髂前上棘到耻骨联合线上方的2cm处做一个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依次切开其皮肤、皮下脂肪及浅筋膜,提起其疝囊后充分游离,将疝囊结扎后还纳入其腹腔内。在患者的疝环内植入锥形填充物,将补片紧贴患者疝囊的底部经口袋间隙塞入,补片的底部与腔隙的边缘平齐,然后依次进行缝合固定。最后,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
观察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术毕至下床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病情的复发率。
我们使用SPSS18.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疝环填充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和术后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
疝环填充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病情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其病情复发情况的比较
传统的疝修补术属于有张力手术[3]。此术式对患者组织进行剥离的范围大,故在术后较长的时间内其腹部会有局部牵拉感,从而增加其疼痛感[4]。进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少,对其组织无明显的牵拉,从而大大地减轻其术后的疼痛感。但此术式的修补面较小,且不能有效防止患者股疝的复发[5]。
综上所述,与进行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更好,可明显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病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