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大庆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国内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研究
王 静(大庆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对生态示范区的概念、分类、结构、建设历程进行论述,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进行解读,通过对国内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果进行研究,探索地域特点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建设生态文明已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始付诸实践。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必将得到持续推进。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目前对生态示范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个专家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理解,2009年,张俊红在《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中提到了对各组织和学者对生态示范区的三类定义,并认为生态示范区就是自然持续、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相对独立、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在一个市、县区域内,由政府牵头组织,以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工作组织方式。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的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调整区域内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按照示范区范围分类。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可将生态示范区分为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生态县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
(2)按照示范区功能分类。可以分为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型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乡镇工业型生态示范区、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再开发型生态示范区。
生态示范区建设类型多样,但具有的共性结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意识。正是在“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意识”的三足鼎立基础上,生态示范区得到稳定建设和发展。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从试点启动到目前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前期筹备阶段:1994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制定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1995年,发布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二是组织试点阶段:从1996年到1999年,全国先后分四批开展了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部分省(区)开展了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三是首批验收阶段: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1999年,完成了对第一批33个试点单位的考核验收。四是全速发展阶段:1999年起,海南、吉林、黑龙江和福建等地相继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试点,2006年首次开展国家生态县、生态市考核验收工作,2006年命名第一批国家生态市(区、县),截止目前,环保部分9个批次命名了183个国家生态县(市、区)。
199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暂行规定》(环办〔1998〕272号),明确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领导得力,机构健全,组织工作有效”等4项基本条件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等26项建设指标,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本底和经济发展情况,将建设指标细化为三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并于2005年对该指标进行了调整,2007年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其中生态县(含县级市)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19项建设指标,生态省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16项建设指标。环保部于2013年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其中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含县级市、区)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29项建设指标,并明确要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是申报的基本条件之一;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含地级行政区)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30项建设指标,并明确要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是申报的基本条件之一。2014年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其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的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18项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的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21项建设指标,并明确要求“已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是申报的基本条件之一。纵观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国家对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6月2日至2016年10月8日,环保部分9个批次命名了183个国家生态市(县、区),其中生态市13个,生态县(县级市)38个,生态县70个,生态区62个(见表1)。
(1)从时间上来看,环保部基本上每两年公布一批国家生态市(县、区),其中2016年公布批次相对较多,目前已公布了四批,表明十八大的召开加快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步伐。
(2)从地域上来看,国家生态市(县、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省居多(见表2)。其中江苏省的国家生态市、生态县(县级市)、生态区的创建比例最高,创建数量分别占全国的53.86%,42.11%和27.42%;浙江省的生态县创建比例最高,占全国的31.43%。2011年7月1日,广东省中山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这是环保部命名的第一个国家生态市。
表1 各省国家生态市(县、区)详表 个
(3)从属性上来看,在183个国家生态市(县、区)中,以国家生态县(含县级市)居多,共建成108个,占生态示范区创建总数的59.02%。
(4)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各地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分布不均的特点,例如:江苏地区生态示范区创建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有的省市多年来都未建成一个生态示范区(见表2),分析原因可能是生态基础条件差、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创建基础薄弱、创建经验缺乏等。
表2 各省国家生态市(县、区)数量比例表 个,%
表3 各省国家生态市(县、区)创建比例表
(5)从表3可知,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的生态市创建比例分别达到53.85%、22.22%、18.18%、9.52%,其中江苏省的创建比例最高,一半以上的市已建成国家生态市。江苏、福建、浙江、四川的生态县(县级市)创建比例分别达到76.19%、46.15%、13.64%、25%,其中江苏省的创建比例最高。江苏、福建、浙江、四川的生态县创建比例分别达到23.81%、34.09%、61.11%、5.17%,其中浙江省的创建比例最高,一半以上的县已建设国家生态县。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四川的生态区创建比例分别达到30.36%,39.29%,28.13%,11.67%,9.80%,其中福建省的创建比例最高。
分析原因可能有一下几点:(1)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生态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为生态示范区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2)南方的生态基础条件较好,山林较多,植被覆盖率高,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3)环保意识相对较高,南方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强,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群众基础。
(1)十八大的召开加快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步伐。
(2)国家生态市(县、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省居多。其中江苏省的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县(县级市)、国家生态区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3.86%,42.11%和27.42%;浙江省的生态县创建比例最高,占全国总数的31.43%。2011年7月1日,广东省中山市建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家生态市。
(3)在183个国家生态市(县、区)中,以国家生态县(含县级市)居多,共建成108个,占生态示范区创建总数的59.02%。
(4)全国各地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分布不均的特点,部分省市创建速度较慢,分析原因可能是生态基础条件差、经济水平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创建基础薄弱、创建经验缺乏等。
(5)在全国,江苏省的生态市和生态县(县级市)创建比例最高,分别达到53.85%和76.19%;浙江省的生态县创建比例最高,达到61.11%;福建省的生态区创建比例最高,达到39.29%。南方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二是生态基础条件较好,三是环保意识相对较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表明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而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各地应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步伐,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生态文明的建设打牢基底。
〔1〕毛惠萍,何璇,何佳,牛冬杰,包存宽.生态示范创建回顾及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4):1177-1182.
〔2〕岳丽.生态示范创建的回顾及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8):149-149.
〔3〕张俊红.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孙炳彦.关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J〕.环境保护,2002(11):28-30.
Research on Achievement of Inland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WangJ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Institute of DaQing C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000)
The paper discusess the concept,classification,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sis the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Through research of the achievement of inland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we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to provide support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X-01
A
1674-263X(2016)04-0001-05
2016-12-20
王静(1984-),女,硕士,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