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2016-12-12 01:46:11凌养田
长江丛刊 2016年32期
关键词:包公包拯程式

凌养田

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凌养田

戏曲评论家范克俊老先生曾经说过“当一个民族如果不喜欢自己的戏曲,就面临着这一民族的灭亡”。此言一直提醒着我们,秦腔的继承与发展,是要靠继承传统,挖掘即将失传的剧本和技艺,完善程式体系,一定要靠戏曲工作者费尽心思,不停地辛勤劳作才行。

创作因素 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

近年来,秦腔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戏曲艺术,虽然被现代社会多元素文化的大浪有所冲击,但是她仍然犹如长青松柏,傲然屹立在中国戏曲之林。历代秦腔艺术家用一生的心血,实践总结出一套程式体系,灵活多变,出神入化地给观众阐述着“真、善、美”,令人回味无穷。至今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秦腔”这门凝聚着老先人智慧的戏曲艺术,今人岂敢等闲视之!

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文化部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专家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很多精品剧目,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挖尽心思寻求秦腔的发展出路,还是在探索之中。其主要维艰之举有三大因素;

(1)创作因素。戏剧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观众,即为观众而“创”,为观众而“作”。就应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但是有少部分戏剧工作者不惜浪费国家财力进行单一的“艺术追求”或不着边际的“高谈大论”,故意删去“传统程式”反加“时尚新鲜”,搞得戏曲黯然失色。出现了“忽视继承,盲求创新”的重要问题。使秦腔剧目大量流失,程式逐渐失传,风格变味。创作出的剧目观众不买账,只有无可奈何地“库存积压”。由此可知,继承传统是何等重要。

(2)社会因素。现在人们生活水准越来越富裕了,物欲大增了,打工的工价提高了,而戏曲工作者月薪低微,因生活问题好多艺人改行了。因此,从事戏曲行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3)文化因素。戏行常言:“戏,无理不服人,无情不感人,无技不惊人。”戏剧的唱白、情节、调度都不离文学、音乐、舞美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加上演员的表演技能,传神地融入在舞台载体之中。才能成为精品戏曲艺术。可是眼下秦腔基层演出团集的演员缺乏戏曲理论,瞎编乱改的弊端不时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因文化底蕴不足、对其传统程式学习不够造成的。

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是要改进的。比如,《包公赔情》在多数基层院团仍然用老剧本演出。而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借鉴京剧《赤桑镇》剧本,把老剧本不合情理的“三大弊端”改进了:一,老秦腔剧本之中包公“戴孝”出场。你想,中国传统哪有长辈给晚辈戴孝之理?这是绝对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改成了包拯在与嫂娘赔情期间双手捧上孝服(孝条放在盘中)跪地哀求嫂娘(百年后弟就是配麻戴孝你的亲儿郎...)。这样显然符合伦理了;二,包公黑髯,嫂娘正旦。在戏曲装扮规律之中,“黑髯”与“正旦”属于成年人形象,是同龄或者是近龄人,何来嫂娘对包公的”养育之恩”?显然不符情理,嫂娘定然要比包拯年长,白髪老旦也不行,太老,就成包拯老母了。应装扮为麻髪老旦为准;三,老本子唱词大部分与赔情毫无关系,改编之后唱词句句不离赔情,合情合理,催人泪下。此剧由本院老旦秋玲娟扮演嫂娘,花脸蒋盛茂扮演包拯。演出效果催人泪下,深受观众好评。这样的改编也是完善传统。所以集成完善并不复杂,只要把传统改编的“合情、合理、合法”,观众没有不喜欢的。

广大的戏曲观众通过网络传媒等高声呼吁,多出精品秦腔剧目和深受观众爱戴的好演员。所以秦腔的发展迫在眉睫:“培养人才,继承发展”。继承传统要分清糟粕与精华,谨慎分析地继承,不能兼收并蓄。这样不仅是继承前人留下的剧目及其艺术程式,还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吸取前人的智慧,古为今用,继承、完善。才能为广大观众创造出更多的传统戏曲艺术。

(作者单位: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

猜你喜欢
包公包拯程式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防爆电机(2021年1期)2021-03-29 03:02:28
包拯智擒偷锅贼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百家讲坛(2018年2期)2018-09-04 04:11:46
“包公”坐堂
铁面无私
——包拯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
汽车电器(2014年5期)2014-02-28 12:14:11
包拯的人生哲学
意林原创版(2012年7期)2012-09-22 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