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强
“问题意识”是本能
□胡志强
“问题意识”是人的诸多本能之一。
对于本能,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格外的重视与研究。对 “问题意识”这个本能,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尊重、强化和引导”。
本能,在属性范畴之内,并非后天所得。比如,婴幼儿本能地因为饥饿以哭泣和肢体动作要吃奶;幼子尽管可能不愿意到学校去读书,但会本能地去学习一切他 (她)认为新鲜的事物;基于主观判断,成年人本能地认为哪些东西是对自己不利的,并把其上升到问题的层面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可以做个虚拟的量化说明。
假如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现问题能力的30%,那么,能够发现100个问题的人和发现1000个问题的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后面的那个人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的数量,比前面的那个人发现问题的数量还要大三倍,以此类推,一般地,我们会认为后面的那个人比前面的的那个更优秀。当然这只是假设,因为,人并不会因为发现问题多必然地会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 “发现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基于 “问题意识”本能的后天养成,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正相关,绝不是相反。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出现更多的新问题,现在人们好像惶恐多于自信了。这是好现象,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更深刻,也就更有能力接近问题正确——发现真问题,这是本能质的提升。比如,我们曾经很自信地说 “人定胜天”,现在知道,自然规律必须遵守,我们的问题是如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科学中,“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个原本很 “政治”的概念,也越来越回归到本真;从问题意识角度看,中国反腐,已经开始向制度层面深化,而不再满足于某个老虎和苍蝇的个案调查……
萨特 “存在就是合理的”观点,说的就是问题的合理性、客观性。世界之美就在于矛盾的存在,“问题意识”是人类诸多美德中最美的那一种——能够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就是美德。
所以,我们不能编造问题,在问题上作假。假问题无真解,谎言误事,无须百年!
微评
丹妮尔69:我们遭遇了一个 “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知行斋: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
魏星:有问题意识,才有清醒头脑。“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问题意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多一些问题意识是一种工作智慧,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说到底,只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会深怀问题意识、忧患意识。
赵超:没有 “问题意识”,就不可能关注和提出问题,那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 “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