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蕾 本刊特约记者
朱 莉 本刊记者
保险资管聚首上海共谋险资“出海”之道上海市保险学会主办保险资管研讨会
黄蕾本刊特约记者
朱莉本刊记者
低利率趋势下,资管市场“资产荒”的忧虑逐渐抬头,这也困扰着坐拥万亿可投资资产的保险行业。面对快速扩张的资产规模,持续增加的到期再投资资产,如何为这些庞大的资金找到一个理想的投资出口?保险机构的投资掌门人们正急寻良方。
11月9日,在由上海市保险学会主办、保险投资网协办的“2016年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保险资产管理专题研讨会”上,多位来自大中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的投资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将演讲主题聚焦在“境外投资”上。
与会的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开闸已有两月,从估值比较、AH折价率、股息率、全球配置等角度来看,港股对保险资金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他所在公司目前主要青睐这几类港股:一是人民币贬值受益股,优选主营业务收入以美元、港币等升值货币结算的公司,如香港本地的地产股、公共事业股等;二是特色成长股,如科技股、教育股、博彩股等;三是高股息率资产,特别是金融板块的股息率仍有5%左右,是目前港股通途径下的加仓方向之一;四是精选符合内地资金偏好的中小盘绩优股,重点挖掘50亿至200亿港元市值的优质中小盘股。
除沪港通这个至关重要的催化剂之外,港股对保险资金吸引力的持续提升,还源于环境、语言、资产风险与内地市场的接近。香港市场通常是境内金融机构境外投资的第一站,尤其是在不少保险机构内部,境外投资余额中港币资产往往占到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多笔大型不动产交易的浮出水面,也清晰地勾勒出保险机构另一个境外投资偏好——英美等发达国家一线城市的不动产。“在保险机构海外投资能力普遍不强的情况下,由于不动产的收益风险特征较为明显,更易于把握,因此被保险机构视为优先考虑的投资标的。”一位保险资产管理业资深人士一语中的。
在中小保险机构计划向港股市场倾斜的同时,“出海”经验相对更老到的大型保险机构则开始研究起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这主要是它们基于境外投资分散风险、提升回报的角度做出的判断。
与会的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人士解释说,一方面中国香港市场自身的宏观风险在加大,配置香港资产所能获得的风险分散的好处或逐渐消退;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对发达国家一线城市的不动产投资,也面临着收益率逐步下行的局面,今年海外一线城市不动产的租金收益率普遍处于4%至5%的水平。而为提高收益率,保险机构普遍利用海外低利率、通过融资加杠杆的形式买楼,当借款到期需要再融资时,保险机构将面临一定的利率风险。
因此,客观上就要求保险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大的市场、更大的纵深去配置资产、分散风险。“我们认为,新兴市场的‘风险’中蕴含着‘机遇’。”一些大型保险机构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发现,新兴市场正在趋近长周期的拐点。“当前MSCI新兴市场指数与发达国家指数的比率已经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新兴市场指数的估值水平也已经低于长期均值,部分新兴市场已经开始显现长期买入的机会。”
“除了股票之外,新兴市场的债券、地产、PE与基建项目等都存在较好的长期投资机会。”与会专家认为,新兴市场将受益于两大动力:一是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推动过剩的流动性寻求高收益资产;二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有助于改善制约新兴市场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尚未成形,但经济增长潜力可观,直接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机会更大。”
与会专家认为,其实不能一味地评判哪个海外要素市场孰优孰劣,尤其是保险业新监管体系偿二代今年落地实施后,不同投资市场、不同投资品种对保险机构所产生的不同资本消耗,当是保险机构在“出海”时的一大考量与取舍。
研讨会上,多位资深保险投资圈人士分析认为,偿二代下的保险资金海外投资大类资产分类,仅区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而相较于部分发达市场,新兴市场对保险机构的资本消耗相对大一些。“新兴市场资产的风险因子明显高于发达市场的同类资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保险机构投资新兴市场资产的兴趣。”
同时,他们也普遍认为,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投资,要避免投资过于集中在单一品种上所凸显出来的“赌性”,即风险不能过于集中。
而另一方面,投资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一直以来,我国保险业处于“负债驱动资产”的发展模式,因此优秀投研人才的储备相对不足,面对境外市场,尤其是众多新兴市场,保险机构的投研力量势必要加强。
此外,眼下保险机构在“出海”方面还面临的一个情况是,目前QDII额度相对紧张,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换汇出资受到一定限制。当务之急是,保险机构应积极研究开拓各类创新出资方案,以解决外汇短缺问题。
长期关注险资运作的保险投资网创始人方少华认为,受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险资“出海”的大趋势将势不可挡,但风险不容忽视。
一方面,就近两年险资境外投资的数据来看,投资金额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虽然相比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险资境外投资的案例不多,甚至其中不乏最终终止和放弃收购的情况,但境外巨大的可投资空间、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等主客观因素都为险资境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为12.36万亿元,按照规定,保险公司境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据此测算,2016年的投资总额上限为1.854万亿元,但当前的险资境外投资规模只有2000多亿元,仅占可投资总额的10.79%。不难看出,险资境外投资的实际投资额距投资上限相差甚远,境外投资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具备投资境外资质的保险机构共有16家,但目前只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安邦和复星几家在境外投资市场中比较活跃,这进一步说明境外市场还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开发。
另一方面,目前欧美的经济政治局势都不稳定,险企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到这个层面。欧洲方面,英国脱欧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负面冲击不可避免,欧盟前景的不确定性使风险溢价大幅上升,这令疲软的全球经济增长雪上加霜。美国方面,新总统上任之后的对华政策是否会有所改变,该改变是否会影响到中美关系,进而影响到保险资金的投资行为,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观望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境外投资中所暗藏的风险不容忽视的,投资行为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