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调查所得数据的案例分析,阐述易班黏度的应用表现形式,基于易班黏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关系,从学生的互动行为、易班的内部结构、学校的领导层面、舆情的导向机制四个维度来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易班黏度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易班 黏度 高校思政教育 应用表现形式 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31-0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一直备受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7年,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建立网上班级“E-Class”,之后,关于易班的研发与应用工作逐渐成为全国各地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风向标,探讨基于易班平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全国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黏度是一个形容液体流动状态与速度的物理概念,也经常用粘度、黏性、粘性来代替,它有动力黏度、运动黏度和条件黏度三种测定方法。黏度越大,流动越慢;黏度越小,流动越快。此外,黏度还能够用来描述网络使用的一些特征,通过描述网络黏度可以有效体现用户流动性。简单来说,易班黏度是指用户对易班网站的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与满意度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包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包含易班,而易班黏度是分析易班的视角之一。为了更好地把握易班黏度及其各项要素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体关系,本项研究以广西一所本科院校中的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关于“易班使用状况”的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下面,将结合调查统计数据探讨易班黏度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范式。
一、易班黏度的应用表现形式
(一)易班使用度——用户的使用频率。根据所调查学校的样本显示,在已经注册易班的大一、大二学生当中,高达68.6%的学生是因为要参加学校活动而登录系统的;11.6%的学生登录易班只是随意看看;8.7%的学生表示在易班平台可以获取有用知识与信息,从而形成他们登录易班的动力;2.3%的学生是为了看娱乐新闻和玩游戏;1.7%的学生纯粹是为了领取相关活动奖品;而7%的学生表示关联多种因素。图1中显示了由各种因素而导致高校大学生登录易班的情况,各项因素用小圆点来代表,圆点处于越外围的,说明由这项因素导致的易班用户使用度越高。参加学校活动这一项因素的圆点处于最外围,且远离靠近中心的几项因素。由此可见,高校管理部门的有利引导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易班用户的使用频率。
图1 登录易班的原因
(二)易班依赖度——易班的凝聚力量。参见表1中的数据,13%的系统缺失值指的是在所调查的样本中,有123位学生没有注册易班。当学生们对“易班使我提升了集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一命题进行评价时,35.3%的学生表示同意,而28.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表示说不清的学生占比为36.5%,同意的人数略胜于不同意的人数,并不显现优势。易班作为学生个人与学校集体之间的桥梁,其内部肯定有因各种因素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着用户登录与使用易班网站。易班所具有的特点:提升专业知识或个人能力、时事新闻更新及时、增进友谊与扩大人际关系、展示自我与获得满足感、易于登录与界面风格简便、应用及附带游戏种类丰富等都成为易班凝聚用户的力量。
(三)易班忠诚度——易班用户的流动性。易班忠诚度可以说是易班黏度的最大体现之一,与易班依赖度也存在交叉的关系。指的是用户对易班网络平台产生了好感,形成“依附性”偏好,进而重复登录,并不放弃使用这一社交软件的一种状态。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客户忠诚通过客户的情感忠诚、行为忠诚和意识忠诚表现出来,指的是客户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依恋或爱慕的感情。在本文中,易班忠诚度主要表现为用户的流动性,即登录易班的频率。参考表2中的数据,在已经注册易班的大一、大二学生中,有36.2%的学生表示注册后就不再使用,几乎每天登录易班网络平台的人数在这一学生群体中只占3.3%。从总的数据分析来看,目前该校大一、大二学生群体对易班的忠诚度并不高。而要提高易班用户的忠诚度,可从易班网站维护、服务理念灌输尤其是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努力。
(四)易班满意度——关于易班的正面评价。所调查的学生用户对“易班应用软件既多又好”这一命题进行评价时,26.2%的学生表示同意,而30.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43.6%的学生处于说不清的状态。除了对这一命题的设置,此次问卷还涉及界面设计、操作与检索程序、信息更新速度与内容呈现、社交便利性等。就目前状况而言,作为样本代表的学生用户对易班的正面评价并不是很明显地盖过负面评价,表现在对各个命题的结果统计中,有些情况略低于,而有些情况仅险胜于后者。值得欣慰的是,大家对易班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有信心的。46.4%的调查对象认为,易班的普及率与认可度将会日渐提升,而持不同意态度的学生仅占15.6%。
(五)易班厌恶度——关于易班的负面情绪。厌恶是一种反感的情绪,本文重在阐释的是学生个体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易班网络的负面情绪以及排斥的状态,并不包括通常意义上人的味觉、嗅觉、触觉等因接触某事物而导致的感性厌恶。在这里,厌恶度极高的状态也就是黏度极小的状态,易班黏度越小,用户的流动也就是流失越快。最直接的案例就是根据表2与表3中的数据显示,关于易班的软件与功能应用效果,目前尚有高达73.8%的学生还没有对其表示高度认可,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高达36.2%的学生表示注册易班后就不再登录使用。关于易班的负面情绪越大,易班黏度就越小,其融合学生群体的力量也越小,更有甚者,导致易班用户的流失。
二、基于易班黏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整个影响机制
易班黏度是一个无限集合,可操作化为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满意度、厌恶度等一系列概念,以此类推,这些子概念又可操作化为次级概念。易班黏度的各子概念之间并不是排斥的,而是互相交叉与关联的,列出的目的在于能够从各个角度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易班黏度,从而推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易班黏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关系可参见图2,借鉴前文的经验总结,探讨在这种体制下基于易班黏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整个影响机制,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思路:
图2 易班黏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关系
(一)学生的互动行为来看,评估易班黏度,反映群体内部关系。易班网站是一个网络互动平台,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形成了易班网站的存在与繁荣。群体内部关系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诺利用“社网图”来分析个体成员间的关系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他用圆圈来代表成员个体,联通线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联通线有单箭头,表示单向选择和喜欢与另一方接触;也有双箭头,表示双方都喜欢相互接近。“社网图”运用于把握高校易班中的集体内部关系时,可按如下步骤操作:第一,向每位学生提问:“你喜欢与谁接近”;第二,根据答案以圆圈和联通线绘出群体的网络;第三,对“社网图”进行黏度分析。互动频繁的学生个人成为核心人物,互动较少的学生成为离群者;联通线尤其是双箭头联通线较多的群体成为主群体,联通线较少的群体成为亚群体。通过了解学生的互动行为,结合易班黏度,可以把握学生群体团结、松散或为其他状态的内部关系。
(二)从易班的内部结构来看,提高黏度性能,融合学生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易班用户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层次:一是人际吸引,这是用户注册易班的初始阶段,大学生对易班项目的相关规则与便利之外尚未了解清楚,易班网站也还没有给他们形成舆论规范压力,依靠的是人际关系的吸引。二是易班用户对相关规范的遵从,用户能够把个人的目标与易班建设的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用户建立更深的关系。三是用户把易班建设的目标自觉地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用户对易班群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群体凝聚力是易班黏度研究的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概念,群体凝聚力越大,易班黏度越大,反之亦然。
(三)从学校的领导层面来看,利用黏度原理,制定易班管理制度。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对当代互动图像的阐释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航行在一个巨大的情境王国中,在这里,我们会遭遇到来自群体的他人的团结、遵从或权力,这可视为一种群体规范。经过前文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利引导措施能够显著地提高易班的注册率与登录频率。在易班网络情境中,必须存在一种群体规范制度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舆论引导的效果。易班管理制度是群体规范的一种诠释,它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权威魅力来征服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对易班管理制度的认同与拥护,是易班黏度较强的一种状态。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首要前提就是个体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也就是学校管理部门在进行易班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一切以学生为本,方能取得学生的认同与拥护。
(四)从舆情的导向机制来看,研究黏度特性,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利用易班平台,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知识普及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充分利用易班黏度的特性,进行舆情引导。首先,在易班网络互动平台中,强化易班黏度—— 推行一种基于共同活动形成的、公认的约束力量,并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其次,指示学生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囿于黏度范式—— 规定易班用户的言论范围和准则,以一致性的行动要求和价值取向,维持易班用户的稳定性。最后,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培育,提升黏度性质—— 塑造易班的思想政治文化。精神文化貌似形影无踪,却最能打动人心。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易班文化墙建设、社团活动花样集锦、科技创新竞技推广等方式打造易班平台的校园政治文化。
在意识形态上,我们可以把易班黏度诠释为个体关于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分析易班的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满意度以及厌恶度等因素,都离不开群体凝聚力的影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要打造出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爱国主义情怀、扎实专业知识与团结向上拼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队伍。
【参考文献】
[1]沈漫,夏文芳.提高易班用户粘性的工作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2]王艳,霍圣录,严芳.易班用户黏度的模型构建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5)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易班中的符号互动与舆论导向研究”(2015LSZ007);广西财经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易班黏度与工作模式研究”(2015SZA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曲升刚,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