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月
浅析“历史解释”素养养成方法之有效提问
周 月
历史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接收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解释进而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掌握知识、提升素养,有效的提问是能够让学习不断深入的最好的途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有效的习得知识有助于学生依据史料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历史解释 历史素养 提问
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作证”和“历史理解”三大核心素养基础之上,是学生独立理解、客观分析、准确表达的过程,这是学生真正能力的体现。高中历史教学自然不能忽视这一点,而让学生真正思考和理解的最有效途径决定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要求历史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习得知识的方法,其实也是更注重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避免出现填鸭式教育,忽略他们自我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每位学习者都不能被动的接纳知识,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强调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问题学习等等。[2]提问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对新知识的思考和质疑,是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途径。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学习的时候,大脑更善于接受的是能引起注意的问题而非答案。[3]人的知识的增长过程也是解决种种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而历史解释的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对历史进行评价和判断,这需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有效的提问是完成历史解释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采用有效问题策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
问题具备明确的指向,能帮助学生有效思考,并逐层解决困难的问题。例如:在谈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一圈地运动时,如果教师直接设问:我们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显然学生会有一定的思考难度。因为谈“认识”需要基本的历史理解。如果将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具有明确指向的问题,比如:圈地运动因何而起?哪些人率先进行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指向明确,学生回答相对轻松,也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在清楚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问学生如何认识圈地运动,学生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评价。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简单的对答,如“对不对”“是不是”,实质上学生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回答问题,而是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和随意或者是问题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学生提不起劲儿来。比如,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学生基本都知道,但是对电力的广泛使用这一概念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其实一系列的关于电力的发明和使用都是有关联的。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掌握电的发明和使用的整个过程。提问的过程是这样的:电是利用什么原理发明的?——电磁感应原理。那么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人类能够持续不断的拥有电还需要借助于什么?——发电机。在电发明之后,围绕电的应用又出现了很多方便生活的发明,大家看看都有哪些?——电话、电灯。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现实中不可能每家每户都有发电机,那怎么解决集中供电和长距离输送电力的问题呢?——发电站和远距离输电线路也应运而生!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其实,爱迪生还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这样,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记忆也就不再是难事了,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解释什么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就更容易了。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最好的问题是处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上。”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如果问新政的背景、具体措施,那么学生通过阅读是相对容易解答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提升: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接着请学生对比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差别;以及罗斯福新政这种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实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实质之间的差别。最后通过比较得出:计划与市场其实都是手段,并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别。如此,学生才能正确解释和评价罗斯福新政。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提问是一种相对可行的手段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愿望。学生会在有效的提问中掌握史料,理解内涵并对历史事件给出适当的解释。其实学生的个性有千差万别,但是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只要把握住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就能引导每一位同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素养。
[1][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3]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3.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