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调查研究
——以陕西省高校为例

2016-11-26 07:28:48张晶晶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张晶晶

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调查研究
——以陕西省高校为例

张晶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陕西省16所高校,分析了800余份调查问卷,得出90后大学生总体上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持有乐观态度,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因此,引导90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90后大学生 传统文化 认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正在这个意义上,习主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008年9月,大学校园迎来了首批90后大学生,这意味着更年轻的90后已经长大成人,有关90后大学生的话题也成为当今社会舆论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被淡忘的客观现实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成为又一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与关注程度调查的结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传统文化离不开文学,传统文学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调查中,对于中国四大名著阅读情况,认真读过四部的占14.25%,认真读过三部的占22.25%,认真读过两部的占26.75%,认真读过一部的占19.88%,没有读过的占16.88%。以上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经典阅读率普遍较低。进一步分析数据,笔者发现在理工类院校(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被调查者中有17%的同学未阅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部,但在文史类院校(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调查时,这个比例竟然高达30%,这是一个令人稍有意外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儒家文化最为代表。在过去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以其兼容并蓄的姿态,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一直指导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直到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推动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在访谈中,当问到您对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思想了解多少?其中,大多数人回答“了解一种或两种”,而“全部了解”的人数少之又少。由此可知,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程度较低。

问到“大学是否有必要把‘中国古代文化’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时,结果显示有3.75%的同学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过时了”;认为“ 没必要,想了解的自己找课外阅读或完全没必要,过时了”的同学也占到了20.5%;也就说有1/4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由此看出,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度偏低,且不稳定。

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意图,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动准备状态。因此,对传统文化行为倾向的调查,更能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中,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言,认为“作用很大”的同学占26.25%,认为“很有效” 的同学占42.25%,认为“一般”的同学占26.50%,而认为“无效” 的同学占5.00%。

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还是非常喜欢、推崇中国传统节日的,而且认为这是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90后应更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发挥自己的能力让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让传统文化有条不紊地进行变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将其传承下去。

对于有多民族的中国来说,不同民族的服饰也造就了中国服饰的多元化。据专家考证,古代中国确实是个衣冠大国。那么,在中国有这么丰富、多元化的传统服饰,为什么现今却见不到了呢?对于90后群体来说,很多人都会去追求时尚,买各式各样潮流的T恤和昂贵的名牌,而对于一些带有传统色彩的服饰拒之于千里之外。调查中,对于是否应该复兴汉服,结果(见表1)。

可以看到,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无所谓,各有各的喜好”,这与90后大学生一个显著的特征——尊崇个性,追求时尚息息相关。从中笔者也得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是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现代,希望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鲁迅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静态的停滞,西方文化是动态的进化。”一方面,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像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逐渐被淡化。另一方面,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于如何看待90后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中国传统节日,在被调查群体中有56.13%的人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的节日添加娱料,宣泄情绪,其实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动摇”;25.63%的人认为“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6.63%的人同意“其实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会受冷落”的说法;11.63%的人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比较有信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处于主导地位。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涤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它将如何发展以永葆活力,这也是笔者极其关注的问题。调查中,对于“现在您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持何种态度”,结果36%的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持“比较乐观”态度,34.13%的认为“一般”,超过20.13%的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未来“不乐观”,还有1.13%的人持“很悲观”态度,仅有8.63%的人认为“很乐观”。

由上数据可见,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但是要意识到在当今这被叫作“地球村”的时代里,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洗礼下将会完成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适应全球化的形势,吸取百家之长,去其糟粕,但又不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合理的转变。也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比较激进,认为“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退”。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合理而积极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完全抛弃。

通过本次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90后大学生在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和认知深度偏低且在思想领悟态势方面不容乐观。

(2)传统文化在中国仍占主导地位,90后大学生对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比较有信心,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

(3)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偏低,且主观性较明显。

(4)90后大学生没有完全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考虑和规划,对于自身性格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好的设想。

结合此次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在大学逐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改革授课方式

(2)借助社会媒体资源加强舆论引导

(3)90后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培养与提高

(4)加强90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习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因此,引导90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彭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认知的调查思考[EB/OL]. http://www.cycs.org/Article.asp?Category= 1&Column=101&ID=853,2005-11/2010-7-27.

[2]姜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3.

[3]张凯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序.

[4]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5]贺雄飞.中国为什么不高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87~96.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OL]. http://news.southcn.com/shizheng/ content/2016-03/08/content_143633328.htm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张晶晶(1982-),女,汉族,陕西周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