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娟
浅谈宝鸡民俗音乐的生存现状及保护
刘梅娟
宝鸡民俗音乐在宝鸡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本地民俗文化的瑰宝,它的保存与发展关系到宝鸡民俗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民间音乐 生存现状 保护与发展
自古至今,由于封建正统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历史文物的钟情皆体现在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唯一载体,历史已进入21世纪,民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遗憾的是这种关注仅局限在圈内人士,而更多的则是反映在功利性与时尚化表层上,众所周知的人造景观便是其表现之一,这种善意的关爱具有对民俗文化极大的扭曲和破坏性。因此,民俗文化的继承发扬和作用的发挥,以及新生活思想的注入,需要人们理性去对待和科学化的呵护关爱。
宝鸡民俗音乐具有代表性的且被收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眉县威风战鼓、凤县民歌、陈仓区西山酒歌、陈仓区姜马察回音乐。
(一)眉县威风战鼓
(1)起源。战鼓源于战争,始于氏族社会地域间的财物争夺,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最初以敲击石块响声和呐喊声调作为进攻和撤退的命令,到了周代基本形成雏形,有了统一的式样,作为指挥战斗、鼓舞士气、统一行动的指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鼓演化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但它仍然保持着战争原始的特点和风格:剽悍威武,强劲豪放。
(2)形式。威风战鼓,俗称“家伙”,它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音乐形式,源于战、势在威、有精神、有魅力,“是击缶而歌”、“击节者歌”的遗迹,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派系,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按照民间传承习惯称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表演形式
广场型、舞台型、游动型。
②战争性质
有“白起摆阵”、“韩信点兵”、“秦人东征”、 “诸葛遣将”等节奏,其最大特点为紧、凑、快、狠,一般以战的主旋律思想意识贯穿于始末,给人一种好像打架争斗的感觉,激烈起伏、紧凑和谐。
③祭祀文化性质
祭祀音乐是一种美学,道教、佛教都离不开鼓和青铜器音乐,以《连十槌》、《十样景》、《九连环》为主,旋律肃穆庄重,典雅悠扬。
④民间娱乐性质
迎神赛社,舞龙耍狮,伴歌伴舞,乔迁贺喜,婚丧嫁娶,都要有家伙伴奏,特别两阵对垒,相互争胜,比赛时尤为激烈,俗称楞娃打家伙,瓜娃抬社火,二尾子拿棍攉。
(3)特点。个性:节拍骤急、狠快,一眼一板,明快大方,强弱分明,以大鼓统领全局,中鼓加点润色,锣钹各击各节,截然不同,比西府有力,比东府有劲。
多元性:
①舞、乐同台,器具同奏,有协和美。
②器具分开表演有多种音乐单独表演特色。
③其音乐文化基因复杂多样,乡土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人性风格独特。
综合性:气势恢宏壮阔,整体配合感强烈,指挥节奏难度大,段落明显,节奏紧密,各段都有具表现形式和不同内容。
普遍性:鼓乐风靡关中。格调各不相同,此鼓以战为题,以争为律,以斗为规,以鼓为帅,以钹锣为将,有血有肉,有骨有筋,音乐文化、精神文化共存。
(二)凤县民歌
(1)起源。凤县民歌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在西周时,有一只美丽的凤凰与石鸟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过着日子,有一个夏天,凤凰为了救活一对被奴隶主逼上山来的青年夫妻,从遥远的东海边上噙来一滴仙水,整整飞了七七四十九天,这只凤凰没吃一口东西,没喝一口水,青年夫妻被救活了,美丽的凤凰却紧紧闭上了眼睛。
青年夫妻俩围着凤凰流着泪,唱着歌,整整唱了七七四十九天,歌声和眼泪汇成了一条大河,美丽的凤凰终于扇动着翅膀,活过来了。从此,人们就唱着这动听的从大山深处传来的歌谣,伴随着山民过了一年又一年,世代相传至今。
(2)形式。凤县民歌曲调种类繁多,目前主要流传着四大类:一是“下江调”属巴蜀韵味;二是带有明显特征的“花儿”调山歌;三是带有西秦曲调的“上江调”,四是有地方“土著”特色的山歌,号子“土著”调。
(3)特点。凤县的山歌、曲子的歌调接近于关中的眉户和婉婉调,称之为“上江调”;凤县的南部乡镇相接于巴蜀之地,她的歌调近似于四川、江南一带歌调,所以,她的腔调有明显的江南风味。称之为“下江调”;凤县的西部乡镇相接于甘肃陇南地区,她的歌调带有明显的“花儿”韵味,即“陇调”。
(三)陈仓区西山酒歌
(1)起源。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位于陕西省的最西端,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三岔镇(又叫吴砦镇)隔河相望,是秦岭与陇山的交汇之处,是先秦“陈仓渭水道”重要关节点。这里历史悠远,民淳风朴!这里沉积着许多古老的神韵,流传着一种特殊的民间歌曲——酒歌。
(2)形式及特点。酒歌,即饮酒时以歌代令或歌令结合的一种说唱形式,是人们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这里的人们有酒必有歌,酒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色彩!西山的酒歌分许多种,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有不同的酒歌。但流传至今的只有几十种。有欢庆丰收时唱的《雀雀算账》,有朋友聚会时唱的《大吉利》,有结婚喜庆时唱的《闹洞房》,还有老人祝寿时唱的《祝寿歌》。西山酒歌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酒歌,它会出现在很多场合,朋友聚会、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男女婚嫁、欢庆丰收及过年过节都是酒歌登台露脸之时。西山酒歌不同于中国少数民族的酒歌,适用于很多场合,并不是一个场合唱一种词曲,喝酒的人可即兴唱起,词也可即兴发挥。风趣幽默,嘲讽戏谑,皆成艺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陈仓区姜马察回音乐
(1)起源。姜马察回音乐是分布于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传说始于唐,常用于祈雨,代表诸神巡回察访。
(2)形式及特点。姜马察回音乐的演奏形式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种,一般在祠堂和庙会上演奏。主要包含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成分。现存曲目17个,陈仓姜马察回曲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旋律、装饰音等都带有古陈仓民间音乐特征。笛子在姜马察回乐曲中是最主要的音源,它要求指法快稳准、底气充沛、腹中换气而气不断口,所发出的音似高山流水。演奏中注重起、承、转、合,音乐庄重华丽,优雅丰满,风格清纯、刚柔兼并,既有古代宫廷遗韵,更有浓郁的民间“姜马”手法和本地区“西府调”的艺术个性和地方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1)宝鸡民俗音乐多源自于农耕文化,属于民间原生态艺术,难登大雅之堂,长期以来无专家论证、无专属研究,造成民俗音乐创新力不够,生命力微弱;
(2)宝鸡民俗音乐中的老一辈民间艺人相继离世,使得很多曲目、形式失传,而失传的部分往往是民俗音乐的精髓所在;
(3)部分民俗音乐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记录、编排难度大,而且专业人员匮乏导致一些曲目失传,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一部分曲目、形式得到了保护,而一些精髓和流传在民间的小调等形式由于缺乏收集整理,逐渐失传;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这种传统民俗音乐形式的继承人和受众都在减少,为传统民俗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带来困难。其次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系中对民俗文化和民俗音乐环节体现不足,造成年轻人对民俗文化不了解,甚至认为不符合时代需要与要求,使民俗文化失去基础;
(5)由于民俗音乐多存在于民间,且多为群众田间地头自娱自乐,因此难以引起关注,政府相关部门对其经济投入不足,也是影响和制约民俗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好的曲目及形式,既没有保护,又没有舞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倘若能够实现政府主导,加大投入,保护及传承具备相当基础与规模,必将对保护工作起到决定作用。
(6)通过调查,目前宝鸡民俗文化与音乐存在五大难问题,即创作难、创新难、传承难、保护难、投入难,倘若再不加以保护,恐难以得到传承与发扬。
音乐的逐渐流失与消亡是难以避免的,宝鸡民间音乐目前虽然得到了政府与专业人士的关注,但仍旧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着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保持原有音乐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流传地域、增多表演场所、增强音乐的自我调节机制与音乐影响力量是当前保护与传承的重点问题。
(作者单位:宝鸡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