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伦理视角浅析网络舆论暴力

2016-11-21 10:15:09孙晨华
商情 2016年39期
关键词:伦理对策

【摘要】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和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化了。近年来,针对网络热门事件,大量网民各抒己见,网络舆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其背后隐藏的伦理道德问题不容小觑。网络舆论暴力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造成了危害。本文就这种舆论暴力事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伦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伦理;对策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有人说如果我们没有网络就像失去了四肢。随着技术的更新,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我们也开始通过网络就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网络以洪水之势向我们涌过来的时候,网络舆论压力也随之而来了。例如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也是一本双刃剑,一方面,它在反腐倡廉、维护伦理道德方面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许多人肉搜索最后演变成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创伤。但是,“网络本没有暴力,网络的暴力来源于网络暴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含义及特征

(一)含义

关于“网络舆论暴力”,目前没有一个特定的解释。就熊欣、李玲的观点:“网民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的看法,并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根据个人观点、喜恶发表自己的评论。但是慢慢的人们从言论自由演化成了随心所欲的发言。网络变成了一个泄愤找乐子的地方。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甚至有的网民就一个事件集结起来攻击当事人。很多网络事件我们并不是亲历者,只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网络事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在网络上大加赞扬或者谩骂,并且许多网民的言论已经对当事人造成了创伤,可是不但不愧疚,反而认为自己是在惩恶扬善。

(二)特征

参与网络暴力的网民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人想借网络问题实施自己舆论监督的权利,或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帮助别人;而有的人确为了博取眼球,有意发表过激言论,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有的人制造网络舆论,从中获取一己私利。他无论他们发表言论带有怎样的动机,大都打着正义的旗号,以道德的名义发表言论,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盲目的附和,和大家一起“伸张正义”,最终演化为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交流场所,大家可以以任意名字、任意身份参与网络舆论暴力。甚至有的网络高手更改常用的ID,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也正是泽阳的边便捷手段使得许多网民更加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

截止2014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为64875万人,而大家现在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又有所提高,这就使得参与网络舆论暴力的人数增加,其中有些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成为了其中一员。网络舆论暴力一开始可能只是少数人的言论,但是这些言论往往制造了一呼百应的效果,最后舆论声势不断变大导致晕轮暴力的产生。而很多参与其中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对他人造成了严重影响,反而认为自己是在伸张正义。

三、对网络舆论暴力进行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网络舆论暴力像病毒一样大肆蔓延,对国家、社会、个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对网络舆论暴力进行社会控制,势在必行。

从国家层面来说,网络舆论暴力对国家的和谐安定构成了威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事件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事实,那也是现实事件的折射。这些事件只不过是在网上被扩大化了,但它本身也是现实的影子。被扩大的事件就会带来被扩大的后果,有些甚至会影响社会秩序。其次,网络舆论暴力之所以屡禁不止,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发表言论,攻击他人,很大程度上试音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只依靠“道德审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此处的道德标准是大多数网民认为合适的标准,它与法律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网络舆论暴力不仅对国家,对社会也造成了危害。网络舆论暴力不断的在挑战道德标准。一些人打着正义的旗号挑起舆论事端,使得另一些人不明就里的随之附和,这种随大流的风气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例如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东北大妈讹外国小伙事件,很多人跟随舆论导向,对东北大妈群起而攻之,大妈难以忍受舆论压力,对外国小伙公开致歉。但是后来经查证,错不在东北大妈,而在于那个外国小伙,很多网民知道后,又马上谴责大妈当时为什么要道歉。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到,网络舆论暴力影响了大家的价值判断。

网络舆论暴力不仅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对网络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思想交流和生活方式。通过网络,我们能很快知道距离很远的事情。但是,正如东北大妈与外国小伙一例,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网络媒体遭到了空前挑战。

网络舆论暴力还对当事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舆论暴力对被抨击的对象造成了严重创伤。原本无辜的东北大妈迫于大众舆论的压力,向有错的外国小伙子道歉,这对东北大妈来说是一种屈辱,也是一种伤害;然后,舆论暴力对施暴者也产生了影响,大多随从大流的网民缺乏独立的判断,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坚信不疑,如果任其长期发展下去,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受到严重扭曲。

四、规制网络舆论暴力的伦理对策

(一)增强网民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下的工具,它与现实社会日益渗透,每个人都可能受到网络舆论暴力的影响,或者充当了“刽子手”,或者深受其害。所以首先就要增强网民的道德规范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鉴别网络舆论的能力,不随从大流,冷静客观的看待每一个事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尊重他人。当自己受到网络舆论暴力的攻击时,不采取偏激手段,要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加快网络伦理教育步伐

美国向学生开设“伦理学与互联网”这样的课程,教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会分辨网络舆论,以知识和理性看待每一个事件。学生也深受网络舆论暴力的影响,而学生由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分辨能力更弱一些,所以增加网络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三)增强媒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网络舆论往往带有煽动性,而有的人为了泄一己之愤辱骂他人,更严重的可能对他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要杜绝网络舆论暴力,媒体就要做到从源头上保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发挥示范功能与舆论引导作用。正如东北大妈与外国小伙这一例子,东北大妈之所以受到舆论的侵害,是因为当时媒体失真,导致网民舆论走势一再偏激。现在存在一种很怪异的现象,就是网络媒体将各类事件扩大化了,甚至有的媒体为了提高关注率,哗众取宠,故意搞出噱头来供大家品玩。所以,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员,应该增强自身的职业操守,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去写好每一篇文章。

(四)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建设并轨

解决网络舆论暴力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将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建设并轨。缺乏独立的人格教育,从众思维就会占据人们的大脑,成为主导的行为意识。所以要增强道德规范,使网民不再以大多数人的舆论导向为道德标准,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但是,要想遏制网络舆论暴力,单靠道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这还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使网络舆论暴力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加大整治力度,保证道德规范教育的实施。“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多数人可以在此道德规范内进行他们的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他人的情况。”所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在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完整,对清洁严重的网络舆论施暴者予以法律制裁。

参考文献:

[1]熊欣,李玲.反思网络舆论暴力的成因[J].青年记者,2008(14)

[2]周霞.论网络舆论暴力的伦理规制[D].北方工业大学,2014

[3]邓晓霞,王舒怀.对“网络舆论暴力”说“不”[N].人民日报,20070810(16)

[4]唱响奋进凯歌 弘扬民族精——记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人民日报,2008621

[5]李晓红,方金珍.网络舆论暴力的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4):122

[6]涂南娈.网络暴力的伦理分析[D].长沙:中南学,2009:12

作者简介:

孙晨华(199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上海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猜你喜欢
伦理对策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