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伶,谷传华,许勇
高职护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郝伶1,谷传华2,许勇1
(1.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目的探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00名高职护生进行测评。结果网络成瘾者占被试的13.5%;学生主要上网地点是宿舍(占被试的68.4%),主要上网工具是手机(占被试的92.8%),网龄超过5年的学生较多(占被试的66.3%),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较长(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的占被试的33.8%)。成瘾者和未成瘾者中除独生子女、年级、上网时间、专业兴趣、家长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职护生网络成瘾比例较高,影响因素较多。
高职护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
网络的使用让人们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方便与快捷,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结交朋友、购买商品。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对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也慢慢显现出来,人们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这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网络成瘾给出明确、一致的标准,学者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和命名也有所差别,但有其共同特点,即过度使用网络、难以控制上网行为和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等[1~3]。
1.1 对象
本调查选择某卫生类职业院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700名学生,共得到68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42人,女生638人;一年级156人,二年级225人,三年级147人,四年级152人(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走读、生源地、成绩、上网形式、上网地点、网龄、家庭是否和睦、专业兴趣、家长态度等。
表1 样本分布(人)
1.2.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4]采用台湾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量表的26个题目被分为5个维度,即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题项的答案为1~4级计分,所得分数越高,表明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越严重。该量表符合我国学生特点,被广泛应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83,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8与0.90之间。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Epidata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
2.1 网络使用情况
高职护生上网地点主要集中在宿舍,占被试的68.4%,30.0%的在家里上网,1.6%的在网吧和教室上网。学生主要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占所有上网形式的92.8%,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占7.2%。网龄在两年及以下的学生占被试的2.7%,网龄3年的学生占被试的14.6%,网龄超过5年的学生占66.3%。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小于1小时的占被试的2.8%,1~2小时的学生占28.2%,3~5小时的学生占35.2%,超过5小时的学生占33.8%。
2.2 网络成瘾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92名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在65.22分以上,被界定为网络成瘾者,占被调查对象的13.5%;有115名得分在41.98分以下,被界定为未成瘾者,占被调查对象的16.9%;还有473名学生未达网络成瘾标准,但得分较高,被界定为网络成瘾高倾组,占被调查对象的69.4%。
2.3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
如表2所示,成瘾者和未成瘾者中除独生子女、年级、上网时间、专业兴趣、家长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次调查中有92名学生被界定为网络成瘾者,占被调查者的13.5%。与已有研究[5~7]相比较高,可能与职业学校课业负担较轻,学生较少体会到学习压力,自我约束性差,以及远离故乡导致的孤单寂寞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认为非独生子女更加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倾向,可能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家长与子女沟通时间有限,关怀不够,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温暖较少,因而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现象。已有文献报道父母教养方式中缺少情感温暖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容易出现网络成瘾[8]。网络成瘾者中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定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者[9],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家长对上网持反对态度的学生成瘾率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过度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不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其感觉不被父母理解时,便出现逆反心理,进而在网络中寻找快乐,导致成瘾。
表2 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人)
三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因为三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没有实习和毕业的压力,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上网。有研究指出,网络成瘾者对上网的时间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必须逐步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满足,而一旦停网则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此外,学生对护理专业缺少学习兴趣也是网络成瘾的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学校应该加强对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护生有效、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积极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
[1]Davis R.Con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195.
[2]Young K S.Internet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Cyberpsychol Behavior,1998(1):237-244.
[3]陶然,黄秀琴,王吉囡,等.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制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188-1191.
[4]陈淑惠,翁丽祯,苏逸人.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5]马景丽,郭丽光.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J].科技咨询,2012(32):175-177.
[6]陶立新,吕子静,李长雅,等.高职护理大学生网络使用及成瘾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27-328.
[7]张士辉,严玮,马志研.高职生网络成瘾现状、原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27-28.
[8]彭阳,世杰.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5):418-419.
[9]李焰,王倩倩,刘丹,等.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1):1715-1717.
G455
B
1671-1246(2016)19-0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