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林 杨 敏 孔连委 芦 然 武宁波 舒晓光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四物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风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马林杨敏孔连委芦然武宁波舒晓光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150036)
目的:观察四物汤加减在治疗84例血虚风燥型风瘙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皮肤科门诊的血虚风燥型风瘙痒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实验组予四物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口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物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风瘙痒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四物汤加减血虚风燥型风瘙痒
风瘙痒是一种无原发性皮损而仅有瘙痒与继发性皮损的皮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瘙痒症。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因瘙痒而经常搔抓,患处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以及皮肤呈苔藓化或是湿疹样变,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1]。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甚至因瘙痒缠绵难愈而出现神经衰弱。笔者针对临床上血虚风燥型风瘙痒患者,予以四物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09月—2015年08月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皮肤科门诊的血虚风燥型风瘙痒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瘙痒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由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肝胆疾患等内脏系统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对本次研究所涉及药物过敏者、禁忌症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按初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实验组: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在21~86岁,平均年龄为69.1±4.6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在20~86岁,平均年龄为68.3±4.2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后,其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数据与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予四物汤加减,其药物组成为当归15g,生、熟地黄各15g,赤芍15g,麦冬15g,鸡血藤20g,荆芥15g,防风15g,白鲜皮20g,白蒺藜15g,蝉蜕15g,生龙牡各30g,珍珠母30g,甘草10g。随证加减:心烦失眠,舌质红者加栀子、连翘;顽固性瘙痒者,加全蝎、乌稍蛇;便秘者,加火麻仁;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润燥止痒胶囊(国药准字Z20025030;国药集团同济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一次4粒,一天3次。
治疗期间均不外用药物,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鱼虾海物,忌烟酒浓茶,忌用肥皂、浴液、热水洗澡。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制定[3]:治愈: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失,睡眠正常,皮肤未出现新鲜抓痕,停药3个月内未复发;显效: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偶有瘙痒,但是不影响正常睡眠与生活,无新鲜皮损出现,停药3个月内未加重;有效:瘙痒症状减轻,但轻度影响睡眠,皮损较前有明显减轻,或服药期间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停药后症状反复或加重;无效:症状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以P<0.05为标准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现代医学研究并未明确阐述本病的发病机制。部分学者认为瘙痒症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免疫功能失调;饮食失宜,环境改变;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等刺激;某些神经疾病,黄疸,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等[4]。临床上又将此病分为限局性瘙痒和泛发性瘙痒。限局性者以肛周、阴部等皮肤瘙痒为主;泛发性者则多泛发于全身。
皮肤瘙痒症在祖国医学中称为“风瘙痒”、“痒风”,好发于老年人。《外科证治全书》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可见其特点以自觉瘙痒症状为主,他觉症状不明显。《诸病源候论》中提到“风瘙痒者,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指出患者正气虚弱,以致外邪侵袭,邪气入于腠理,生风生燥,肌肤失于濡养而发为本病[5]。《内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往往因素体虚弱,阴血亏虚,故易内生虚火,灼伤阴液,同时外受风邪,气血阻于肌表,营卫失调,经络阻滞,肌肤失于濡养以致皮肤干燥多屑而瘙痒。故治疗当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主。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四物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风瘙痒,方中用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本草纲目》曰:“治头痛,…润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养血”;《木草发明》曰:“治皮肤涩痒”。故为君药;生地黄能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熟地黄补血养阴、益精填髓,《本草纲目》言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本草求真》言“赤则有散邪行血之意…赤能于血中活滞…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能凉血逐瘀。”鸡血藤活血补血,《饮片新参》言其“去瘀血,生新血”。且地黄、赤芍合当归为四物汤原方,与鸡血藤共助君药养血和血,以奏止痒之效,故为臣药。麦冬养阴生津,《本草纲目》言其能滋阴润燥以止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药性论》言其能“治恶风贼风”。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本草备要》中言防风为祛风胜湿之要药。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药性论》言“主一切恶风、热毒风,风掩济癣赤烂”。蝉蜕止痒止痉,《本草纲目》云“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主疗一切风热之证……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白蒺藜祛风明目,平肝疏肝,《本草求真》言其“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生龙牡、珍珠母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软坚散结。麦冬、荆芥、防风、蝉蜕、白蒺藜、生龙牡助君药疏风止痒,故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缓急、解诸药之毒,为使药。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风灭痒自止”,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之效。
综上所述,四物汤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风瘙痒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75.
[3]卜俊敏.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7):1295-1296.
[4]杨慧敏.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与中医辨证施治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3):175-181.
[5]卢晓燕,甘才斌,张晓宁.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771-772.
(2015-12-30收稿)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2013-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