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希华
小学生写作文,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写不具体,尤其是起步阶段。能不能把文章写具体,一个重要的方面,就看是不是善于把内容一层层展开。如何指导孩子展开内容写作文,笔者谈一下个人观点。
自我提问
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老师们常给的评语就是“内容空洞,不具体”。下面,就是一篇典型“内容不具体”的文章《我受到的一次教育》,文章内容:前几天,学校大扫除,我们负责打扫图书室。开始,我很不爱干,后来见同学们都干得很起劲,自己很受教育。于是,我也和大家一起干起来。由于大家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很快就把图书室打扫干净了。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可我还常常记起它,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受到了一次深刻地教育。
暂且不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拿中间部分的“劳动过程”来讲,几乎毫无内容,写得一点都不具体。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具体呢?方法有很多,其中“自我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法宝:在你说不清楚、写不明白的地方,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怎么样”。例如“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等等,然后把回答的内容写进文章里。这样,文章就自然而然具体多了。
针对该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提问法”把它写具体。
提问一:为什么“我很不爱干”?参考回答:图书室很久没人打扫了,里面又脏又乱。我们一进门,就有一股怪味往鼻子里钻。我不由得耸耸肩,想溜走,可是又觉得不好意思。
提问二:刚劳动时,我是怎么干的?参考回答:刚劳动时,我慢条斯理地爬跳上窗台,漫不经心地擦起玻璃来。心想,这么多活,让别人干去吧。
提问三:“同学们都干得很起劲”,到底怎样“起劲”呢?参考回答:同学们确实干得非常起劲,哪里最脏,他们就争着往哪里去;什么活最累,他们就抢着干什么。因为工具不够,教师就用手将同学们扫起的垃圾一捧一捧地往塑料袋里装。汗水顺着他沾满灰尘的脸颊淌下来,他却一点也不在意。
提问四:“自己很受教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参考回答:看到同学们干得那样积极,我的心里很不平静。我连忙从窗台上跳下来,跑到同学们的队伍中,抱起盛满垃圾的塑料袋……
……
如此一来,当孩子们提出一个个问题,然后把回答的内容添加到文章中,是不是觉得内容具体了呢?
借用对话展开情节
写一件事用一般的叙述来写也可以表达清楚,但用对话的方式就更加生动具体了。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物说话的神情动作,甚至人物语气、语速。
例如,有同学写了一篇《童年趣事》,开始是这样写的:那年我五岁半,我在奶奶家院子里抓到了一只毛绒绒的小鸡崽。我以为捉住了一只小鸟,于是用绳子拴住它的一只脚,像放风筝那样拽着绳子的一头在院子里跑。奶奶回来问我干什么呢,我说“遛鸟”呢,奶奶气得哭笑不得……
童年的我把小鸡当作小鸟的傻事,本来非常生动有趣,但小作者简单地记叙事情的经过,让原本趣味横生的故事变得单调、空洞。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作者进行了改写,把叙事变成对话:
奶奶高声喊道:“我的小祖宗呦,你又闹哪一出戏呢?”
我:“遛鸟。”
奶奶:“造孽呦,你看清楚,那是鸟么?”
我:“是。要不是我用绳子拴着,它早就飞了。”
奶奶:“快别跑了,再摔了。哎呦,好好的花裙子才穿一天就弄这么脏。”
我:“奶奶你看着,它就是鸟,它马上就能飞了。”
奶奶:“好,好,好。是鸟,是鸟。这一身汗,回头再感冒可遭了。”
我不理会上来给我擦汗的奶奶,把绳子一扔,又去帮家里的大白猫和邻居家的大黄狗打架去了。奶奶看着被折腾得灰头土脸的小鸡崽,哭笑不得……
结束语
只要把前后两种写法一比较,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生动,一个枯燥;一个具体,一个笼统;一个活泼,一个呆板。变叙述为对话以后,一个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顽皮又可爱的小疯丫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奶奶对孙女儿的宠溺和疼爱也通过对话写得一清二楚。我们一读对话,就好像听到奶奶和小孙女儿两人有趣的谈话声。这些内容,通过对话写得形象而具体。
把内容展开写具体的方法有很多,再如“多个角度考虑全面”“分解部分详略叙述”等等。总之,指导孩子把重要的内容展开来写,文章自然而然就具体起来了。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教育2016年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