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珂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传统蒙学集中识字与当前的分散识字
吕雪珂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传统蒙学集中识字在我国的古代是主要的识字教学方式,集中识字是整个古代教育的基石,也是经学教育的前提,是古代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现今的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分散识字的教学方式,也叫随文识字。本文将从识字教材、识字时间和识字的教学内容来阐述传统蒙学集中识字教学的智慧与现今分散识字的不足,以及集中识字对现如今的小学启蒙识字教学的启示。
传统蒙学;集中识字;分散识字
传统蒙学的语文识字教学,一直是通过集中识字得以实现的。集中识字是指通过特定的教材让儿童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掌握两千多字的教学方式。分散识字是指我们当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在一至六年的时间里跟随选文材料识得两千多字的方法。
传统蒙学的教材有很多,然而真正作为识字教材的并不多,使用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保存到现在的不过就是几种而已。唐宋之前通行的教材是史游编写的《急救篇》;唐宋之后通行的则是“三百千”等教材,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教材的生字密度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且用语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儿童朗诵。比如《千字文》的开头几句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些富有韵律的句子,儿童能够很快的记诵,对儿童发展汉母语的语感也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我们当前的小学语文的识字教材,由于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材里的大量选文就是识字的源泉。“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里的很多阅读材料,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选文材料,由于受到儿童识字数量的限制,有意的去‘迁就’儿童的识字水平,模仿我们幼儿的话语,语言比较幼稚、浅薄、单调,且内容多贫乏空洞,不能充分显示出汉语语言的魅力。这些都不是儿童的真实语言,而是我们想象中的‘儿童语言’,也不是儿童阅读的真实语言材料。儿童学习这种‘语言’对他们的语言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能力的发展没有提高。”我们的“教”也就等于没“教”,这也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古人的优秀经验我们应该借鉴,而不是一味的否定。传统蒙学识字教学的教材的选取,给我们当今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儿童的识字教材选文内容上既要要充实丰富,又要注重义理和文采;既要让儿童接触真实的阅读材料,又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我们的祖先编撰的识字教学的教材一直采用韵语,这些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和记忆,而且对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能力有很大帮助,为以后的文言教学及写作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一方法是我们古代成功语文教学成功的金钥匙,我们必须要借鉴。所以我们现今的阅读材料“一定要多用韵语材料,少用松散无韵的大白话。”
从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的字面义即可知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识字时间的长短。集中识字是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集中识得两千多字。而当前分散识字则需要六年的时间来识得相等的字数。从本人前文中所持的态度可以看出,我是支持集中识字的。因为集中识字所花费的时间是在儿童入学的前两年,大概是六至八岁之间,有的甚至更短。在这段时间里,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处于高潮,精力也非常的旺盛,联想记忆和推理记忆处于急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这段时间里记忆特定教材里的有押韵的句子里的生字,也就是集中识字,是非常现实而且是非常理想的。教材中的句子,私塾的教师是不讲究学生都能够深刻的理解,有的只是讲大概的意思,句子中的字也不要求会写,只是识记。
现行的小学分散识字的教学,是随着每篇的选文中记得那么几个生字。在五六年的漫长小学生涯中,“通过近40万字课文阅读量的学习,掌握约2500个常用汉字,平均每天的识字量仅为1.1个左右。”这是反差多么大的数字,又是多么令人扼腕叹息的数字啊!这有悖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使识字之战打成了持久之战,且选文的材料又不受儿童喜爱,使得儿童对语文学习丧失了兴趣,或许这与我们近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失败,以致招致语文科目的可有可无也不无关系。
识字的集中不仅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也对儿童未来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有影响。如果识字任务在短时间内进行完毕,那么儿童对于一般读物的阅读障碍便扫清了,清代的文字学家王筠说“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 即在短时间内识字完成后,儿童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早的去阅读真实的语言材料,以此便能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及其思维能力。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古人集中识字教学理念的智慧所在。
传统的蒙学识字教学中,教材的字只是达到识记的要求,并不要求会写。集中识记两千多的基本字,是由我国汉字的特点决定的。余应源先生的《我国古代语文的是与非》中说到:“这套教学体系不学拼音字母,不学什么词类词性,更不学句子成分,与独特的汉语及其相应的汉字的习得运用规律,与汉语、汉字的特征相一致,符合汉语作为母语习得运用的规律。”这也从根本上说明我国汉字与印欧语系词汇的不同。现代的汉字主张拼音化,导致儿童识字前要先学得拼音,再由拼音学习汉字。这是不符合汉字规律的。
传统的蒙学识字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在阅读教学上,不强求理解每一句的含义,而是要求儿童大声的朗读背诵,这符合儿童的生长发展规律,前文中已经阐释,这里不在赘述。
虽然现今是在分散识字的大环境下,但也有一些学校的学者专家对我国现今识字做了思考和改革。上个世纪60年代初,辽宁黑山北关小学和北京景山学校就对集中识字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成功。其中北京景山学校从1960年就开始自主编写教材。50年来对语文教材的编写不断修改和完善。进人新世纪后编写的被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实验教科书·语文》,是唯一一套由一所学校编写而教育部通过的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其中在集中识字方面把汉字归类,对所选取的汉字从字数、字种和字序上都有较比较科学选取规律。
他们对集中识字的实验的成功,更加充分的说明我国古代的集中识字教学是可取有效的,我们应该传承古人成功的经验,根据如今的社会发展特点,编写符合儿童的识字教材,把传统集中识字这一方法传承发扬下去。
[1]王元臣.传统蒙学识字教学智慧及启示[J].语文建设,2014(2):67-69.
[2]余应源.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非[J].中学语文教学,2000(7).
G623.22
A
1671-864X(2016)10-0256-01
吕雪珂(1991—)女,回族,河南人,教育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