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阔步跨越——江城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与探索

2016-11-05 02:36:04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李保林可顺祥卫光辉
创造 2016年6期
关键词:江城建设发展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李保林 可顺祥 马 黎 卫光辉

砥砺奋进 阔步跨越——江城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与探索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李保林 可顺祥 马黎 卫光辉

编者按

当前,我省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三大战略建设,奋力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学习好、推广好云南各地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组成调研组,赴江城县开展了“跨越式发展”课题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江城县整董镇、勐烈镇、国庆乡、勐康口岸、产业园区、易地搬迁点等基层单位参观学习,就如何推动江城跨越式发展专访了江城县委书记邱明,充分听取了江城县代县长杨绍武、县委副书记吴文早和多个行业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基层群众的介绍。经过认真整理,现把江城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介绍给社会各界,以期交流、学习和借鉴。

中共江城县委书记邱明(前排左二)调研整董新农村建设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越南接壤,素有“一城连三国”的美誉。全县国土面积3544.38平方公里,辖 5镇2乡、50个村(社区)民委员会、527个村民小组,人口12.56万人,是集 “老、少、边、穷、山、战、农”为一体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十二五”时期,江城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历次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众志成城抓发展,千方百计破难题,全县上下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江城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45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14.47亿元,同比增长7.1%;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30元,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61元,同比增长8.7%。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吹响了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动员令,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子。新时期新任务,当下,江城全县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云南省“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建设战略和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战略,以转型发展为主题,以跨越发展为主基调,起航“十三五”,追逐更大的跨越。

扬优势科学制定跨越发展目标

跨越发展是压缩时间和空间,加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过程。近年来,江城县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积极财政政策等机遇,不断加强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跨越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一)区位独特。江城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国境线长达183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中越段67公里),县内拥有一个国家级口岸:中老勐康陆路口岸(2013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以及3个边境通道(中越龙富陆路通道、中老牛洛河陆路通道以及中老漫滩陆路通道)。同时还是普洱、红河、西双版纳三个州市的结合部,并与绿春县、勐腊县、景洪市、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接壤,具有“一县连三国”、“一县接三州市六县(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二)生态优渥。江城生态环境优渥,森林覆盖率达68%,生长着桫椤、大树花生、思茅松、柏木、黄扬木、花皮木等3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香八角、野三七、黄草等1000多种药材,有三丫果、杨梅、干天果、橄榄、山茶花、冬凤兰、竹叶兰等30多种野生水果和花卉,是大象、熊、猴、麂子、白鹇、穿山甲、蟒蛇等200多种珍稀动物的天堂。三江环绕,三十条河流纵横,气候宜人,空气洁净,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最高达每立方厘米21800个,被称为“天然氧吧”。

(三)民族文化绚丽。江城拥有三国交界的十层大山、李仙江畔的亚热带雨林、温泉度假村、狮子岩大山的奇峰异石、曲水镇的万亩胶园、牛洛河的万亩茶园,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哈尼族的“哈尼年”、彝族的“火把节”和“丢包节”、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热闹非凡,令人流连忘返;跳笙、嘎尼尼、阿迷车、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民间艺术,令人目不暇接,共同形成了江城特有的三神文化(神圣的国门文化,神奇的生态文化,神秘的民族文化)。

(四)资源丰富。江城国土面积514.31万亩,其中热区面积505.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8.3%;人均土地面积达42.32亩,热区面积和人均土地面积居普洱市首位。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纵贯江城,水资源量达168.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302万千瓦。县内宝藏镇拥有我国唯一的可溶性古钾盐矿床,已探明氯化钾储量达2000多万吨,岩盐储量达22.3亿吨。还蕴含铜、铅、钨、锌、煤、石膏、石灰石、石棉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五)政策叠加。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家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云南围绕实现跨越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资源红利、生态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区位优势将叠加释放;普洱加快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国家明确17条支持政策,云南省也出台了27条支持政策。这些利好因素为江城提速对外开放、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大的政策支撑。

魅力江城

良好的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为江城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江城将深入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布局为引领,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富民强县”的总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实施“生态立县、开放活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全面打造“中老越三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云南省面向东南亚辐射开放的“黄金前沿门户”、滇西南重要的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跨境旅游集散地、滇西南通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基地、普洱市最具特色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努力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0年,力争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勐康口岸

破瓶颈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基石。未来五年,江城将紧紧抓住云南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及综合交通网“五年大会战”的重大发展机遇,以提升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水平,建设人民群众满意交通、能源、通讯为导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融资工作。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新三板”、PPP模式、产业基金、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企业债、项目收益债等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投、贷、融相互联动,打通金融机构和项目业主间的投融资“绿色通道”,解决融资难题。二是加快交通网建设。争取开工建设碧溪(墨江)至江城至龙富至勐康、思茅至江城、绿春至江城至勐腊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和提升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村组道路等级,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300公里,基本实现过县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和村组道路硬化。积极支持配合好普洱至江城至蒙自段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江城通用机场建设,抓好李仙江库区航道及港口码头规划建设。三是加快水网建设。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推进么等水库、三国庄园水库、可杂河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开展“五小”水利、居民饮水巩固提升、防洪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增蓄水库容5167万立方米,水利设施新增供水能力6083.1万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到9.5%。四是加快能源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和各乡(镇)的电网区域布局,继续加强110kV及以下电网的建设,积极谋划220kV电网规划,不断加强和完善县域输电网结构和供电状况。着力改善农村电网,加快农村35kV电网和10kV及以下电网建设,持续提高农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境外送电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把江城建成对老挝、越南送电的边境基地。五是加快互联网建设。加快高性能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建设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通畅的宽带基础设施。实施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工程,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强化信息安全。

(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构建“一核带动、三区助动、六点支撑、多极辐射”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坚持“悠远、宁静、秀美”的建设理念,按照“提升老城”、“开发新城”的“新旧共建”模式,重点从市政设施提升、景观打造、城市亮化等方面做好工作,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同时,以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有序迁移,到2020年,全县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8%。加快乡(镇)建设,立足民族特色、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人流物流等情况,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为目标,力争用3年的时间完成5镇2乡的提升打造,建设一批既富有个性又彰显魅力的特色集镇、旅游小镇。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历史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为目标,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以传统村落为重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

增后劲把潜在优势转化为跨越发展优势

江城具有“一城连三国”和“一县接三州市”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商业贸易通道之一。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云南加快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江城已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大。“十三五”时期,江城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良好的沿边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奋勇争先、当好表率,在扩大开放中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一)着力开创开放开发新格局。一是谋划长远。集中精力做好申报工作,认真做好勐康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力争把中越龙富通道列入国家口岸建设盘子,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中老越三国边境经济合作区”,抓好土卡河通道、十层大山通道申报工作,着力推进与老挝、越南贸易和旅游新通道建设,加快形成沿边开放经济带。二是打牢基础。强化筹融资能力,多种途径协调金融机构加强对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着力推进勐康工业园区、龙富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土地收储和整合力度,完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政策、服务配套,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三是强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会谈、会晤、互访、经贸往来合作机制,加强与发达城市、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式的流通体系。四是注入活力。巩固提升中老、中越边境集市贸易,搭建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平台,引进一批特色产品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在老挝、越南建立商品展示中心和营销网络,不断激活和扩大边境贸易市场。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广泛联系大企业、名企业,鼓励异地商会、协会等民间组织抱团招商引资,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改善和优化口岸通关软环境,发挥口岸物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的枢纽作用和贸易、加工、服务的平台作用,形成区域性经济聚集效应,把人才、技术、资本和管理等要素吸引到江城,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体系。树牢保护是第一政绩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之路。严守生态红线。继续实施好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防治、退耕还林、营造林等重点工程,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力争2018年完成国家级生态县申报工作,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强化资源管理和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管理机制,大力支持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生态茶园

补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江城地域广阔,是传统的农业县份。2015年,全县有橡胶41.17万亩、茶叶17.4万亩、咖啡5.24万亩、甘蔗1.83万亩、澳洲坚果5万亩、石斛和砂仁等生物药业2.95万亩,这些产业亟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十三五”时期,江城将进一步做好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突破、三产抓升级的思路,加快科技、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一)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持续投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立足茶叶、咖啡、橡胶、坚果等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生物药业等林下经济。走精深加工、品牌化之路,在有特色、深加工、强流通、保安全和会营销等方面下功夫。引进云南白药集团、龙润集团等大企业、强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抓住江城各类土特产品排他性强、市场空间大的特点,筛选一批进行重点打造和推广,塑造江城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做强绿色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方式,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设立绿色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探明储量大、开发前景好的铅锌、铜矿、钾盐等重点矿业加快发展,改造升级制茶、制胶、制糖等传统产业,促进工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打造成为江城县绿色工业的生产出口名片,打造绿色工业生产的主要增长点,力争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34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

(三)加快旅游等第三产业增量发展。突出发展旅游产业,顺应旅游市场发展大势,站在全省、全市的高度,置于面向国外的角度,从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养生、国外观光等方面大手笔、高起点规划江城旅游发展。深入实施“1411”工程,以5条边境旅游线路为主线,重点打造野生亚洲象国家森林公园、勐康—兰堆口岸限定区域旅游区、十层大山三国公园、整董乡村特色旅游小镇等景区景点,通过建设和完善旅游服务中心、星级酒店、旅游商品购物点等软硬基础设施,串点成线、以线扩面,建设步步见景、处处可游的边境、跨境旅游环线,把江城打造为旅游大县。

李仙江四级梯级电站之一的土卡河电站

惠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跨越发展成果

共享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十三五”时期,江城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改善民生,使全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壮士断腕、誓不罢休的担当精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县24127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是实施精准扶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扎实推进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到2018年完成贫困县摘帽任务。二是创新机制。加强与省市帮扶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及宝钢集团的沟通协调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和社会个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引导全社会关注贫困、参与扶贫,巩固和完善“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机制。三是整合资源。以项目为载体,整合使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资源支持的项目资金,加大金融资源到村到户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压实责任、包保到户、精准发力,共同形成合力。四是突出主体。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正能量。

(二)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加大普通高中普及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二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卫生资源整合力度,统筹推进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抓党建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动江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十三五”的五年,江城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更加突出党的执政核心和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引向深入,在固本培元、凝魂聚气上下功夫,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到实处,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争做“四讲四有”模范先锋。

(二)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统领,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边境党建作为引领工程,深化“边境党建”、“国门党建”和“警地共建”等工作;把民族地区党建作为特色工程,高度融合民族工作与党建工作,高度融合民族文化与党建文化,突出抓好宗教地区党建工作;把贫困地区党建作为责任工程,巩固提升“新三合一”,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把各领域党建作为系统工程,创造性地开展好机关、农村、社区、国企、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着力完善基层制度建设,严格“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打牢基层服务基础,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两小一大”工程和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继续加强“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推动强基惠农“股份合作”提质扩面,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50%的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的达20%。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按标准慎重发展党员,强化教育管理,大力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

(三)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强化刚性约束,加大惩戒力度,以严生威、以威促严,将规矩的紧箍扎得更紧,让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牢牢扎根。走活用好干部这盘棋,在“选、育、用、管”上下足功夫。继续完善和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按照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七个大力选拔和重用”、“七个坚决调整和不用”,认真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有效机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女干部选拔培养,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格局。

(四)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干部管理、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等制度,抓好权力规范和约束这个核心环节,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真正让党内制度成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硬约束,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违纪违法典型案件的通报力度,强化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把监督管理的触角全方位、无死角延伸,形成持续震慑。

(五)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推进作风建设。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四风”问题高度警觉、露头就打,坚决防止反弹回潮。加强、规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切实解决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继续开展“六个严禁”专项整治,狠刹“慵懒散混”等不良作风,加大“不作为、乱作为”问责力度,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拼搏实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十三五”时期,是江城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当前,江城全县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主题,以跨越发展为主线,全面建设“中老越三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云南省面向东南亚辐射开放的‘黄金前沿门户’、滇西南重要的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跨境旅游集散地、滇西南通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基地、普洱市最具特色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远航。站在新起点,江城制定了“十三五”高远的奋斗目标。在建设“富裕文明、绿色生态、和谐满意”江城的征程上,12万江城各族人民群众正义无反顾地怀揣梦想,砥砺前行,阔步跨越。前程繁花似锦,江城正在奋进。

民族风韵

猜你喜欢
江城建设发展
江城焰火
中国摄影家(2024年4期)2024-01-01 00:00:00
施江城 黔阳古城
国画家(2022年3期)2022-06-16 05:30:18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江城记忆
当代音乐(2020年10期)2020-10-26 18:34:5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感动江城”2016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