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联斌
(长治学院,山西长治 046011)
《红楼梦》中对联高频词的创作用意及其译者的策略适应
赵联斌
(长治学院,山西长治 046011)
《红楼梦》对联中的高频词都赋有一定的文化意象性,曹雪芹对其刻画和精选可以说是别具匠心。文章旨在通过词频分析、用意探究、译文对照和策略分析的研究思路探究原作者的创作用意及其译者在 《红楼梦》译本中是如何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适应的。
对联;创作用意;策略适应
较为独特的汉语言艺术形式之一对联以其形式上对仗整齐、音调上平仄相间和诗体上尾部押韵[4]等特点在语言表现形式中独领风骚,对作者的语言斟酌能力也超出了一般文艺作品。尤其是意象性的处理,更是作者单雕独饰的匠功体现。 《红楼梦》中的对联更是意象丰富、充满了象征意义。本文作者欲通过《红楼梦》对联中高频词的分析,探究其出现次数多的现象背后反映出的作者创作意图,以及杨译本和霍译本中译者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是如何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适应这一创作意图的。作者通过Wconcord软件和PowerConc的软件使用,对《红楼梦》对联中出现的高频词予以了归纳整理,并做了深层次的作者创作意图分析,然后对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对应的这些高频词翻译做了策略分析,试图探索译者对《红楼梦》对联高频词的策略适应,挖掘其适应性背后的主体性内涵。
笔者将《红楼梦》24副对联通过Wconcord软件处理,整理出下表中的高频词情况:
香7金4梦3无6人4窗3月6天4莫3假4真4三3有4花4时3玉4风3一3不4兰3在3地4绿3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对联高频词的实际情况,笔者欲对出现6次以上的“香”(7次)、“无”(6次)和“月”(6次)加以分析。先看其原文中的“香”字的出处:1)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第五回)本对联暗示秦可卿容貌绝艳却孤寂寥寥,红尘堕落故步入泥潭。这里的“香”指的是美酒传来的香气。2)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第十七回)这里的“香”指的是两岸上花儿传来的缕缕香气。3)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第十七回)这里的“香”指的是杏花的香气弥漫。[6]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第十七回)“麝兰”和“杜若”是两种香草,这里的“香”指的是这两种香草散发的香气。5)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第十七回)“三径”指的是庭院中间夹着的小路,“蕙”是一种兰。这里的“香”指的是兰花散发的香气。6)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第十七回)都吟成杜牧那样的荳蔻诗了,才思还那么厉害。“酴醿”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在春末开花。这里的“香”指的是“酴醿”散发的香气在熟梦更足。7)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第三十八回)这里的“香”指的是稠密的菱藕散发出的浓浓的香气。[9]接着看“无”字的出处: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一回)这句话作者想反映的意象是:真实的东西可以看成虚幻的东西,虚幻的东西可以看成真实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可以捏造成真,捏造的事实比事实更真实。“无”在这里和“有”相对应,指的是捏造的事实。2)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第二回)作者旨在描写贾雨村的贪念,在拥有足够多的时候不知收手,欲望愈加膨胀,错上加错,陷得越来越深,直至自己发现无路可走,想浪子回头已经来不及了。这里的“无”意指“无可挽回之境地”。3)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第五回)作者意指人间才华横溢之人竟然遭受是非捉弄而任由命运摆布竟然无可奈何。这里的“无”意指人们面对命运受布而导致的“束手无策”。4)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第五十三回)这副对联是用来夸赞贾府像明亮的星星一样,光辉四射地辅助着日月;还要小心谨慎地守好晚节、教育好子孙,不能忘记祖先的功德和所得的恩宠。这里的“无”和“间”搭配,指的是“连续不断”的意思。5)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第一一六回)作者慨叹世间是非颠倒,把虚幻当真实,把真实变虚假;用虚无代替实有,导致实有的成了虚无。这里的“无”出现两次,分别指“虚假”和“虚无”。最后再看“月”字的出处:1)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第三回)意指贾府豪华之盛极:座中间所佩的珠玉光彩夺目,辉如日月;厅堂之人所穿的官服色如云彩。这里的“月”与“日”搭配,暗示光芒之耀眼度。2)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第五回)这幅对联的横批是“孽海情天”,曹雪芹借用了佛教中的理念将罪恶定位为“孽”,认为男女情爱也是“孽”,世俗之人皆陷入情爱之中因此而烦恼。这里的“月”和“风”搭配指“情爱”。3)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第五回)作者暗示了少女们怀春的伤感:日月轮回,人间悲欢皆因自己的内心起伏而致,少女的花美容貌为谁而娇艳,又会为谁而老去?这里的“月”陷入“花容月貌”一词中指少女的美颜。4)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第十七回)这是清客所拟描写蘅芜院的。蘅芜院除了山石环绕,无一树木,只有“麝兰”和“杜若”的芳香飘进来。这里的“月”与“明”和“洲”组合而成一个整体意象,在这里仍然指“蘅芜院”。5)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第十七回)指的是庭院里的香风好比袭人的蕙质兰心,一庭明月照耀着女子的义结同心。这里的明月意指其本意。6)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第五十三回)与上文出自同句,这里不再多余解释,“月”与“日”合在一起象征至高无上的“皇上”。
高频词在整个文本中指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或者几个词,它们对于研究整个文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它们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话题关注点和审美聚焦。具体在一个创作文本当中,它们又反映着一个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呈现。 作者总是会在作品的每个角落时不时地提及自己的内心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红楼梦》对联中的出现的高频词“香”“无”和“月”也绝非偶然。笔者结合上文的对联高频词提取以及通过下表的列出和相关分析旨在挖掘原作者的高频词创作意图。
香 酒香一脉香好云香护杜若香飘三径香风梦也香菱藕香深美酒香气缕缕香气杏花香气香草香气兰花香气酴醿香气浓浓香气无无为、有无无路无可奈何功名无间无原、非无虚幻不真实无可挽回束手无策联系不断虚假、虚无月日月风月花容月貌明月洲一庭明月日月光芒耀眼 情爱少女美颜蘅芜院一轮弯月 皇上
早在宋代以前,“香”就有了丰富的内涵,意指“美好的情感、高洁的品质及美好的事物”。宋代诗词丰富了这些内涵,如柳永《木兰花》中“玲珑秀扇花藏语,婉转香茵云衬步”的“香茵”喻指 “舞姿”;晏殊《少年游》中“榴花一盏浓香满,为寿百千春”的“香”则指“浓香”的酒,带有吉祥的意思。[7]宋代之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中“香”意象以各种形式的表达手法来表情达意,抒发言者对美的向往和对美失去的哀叹。曹雪芹在《红楼梦》对联中也无不延续这一意象美的特征,用“美酒香气”“缕缕香气”“杏花香气”“香草香气”“兰花香气”“酴醿香气”以及“浓浓香气”抒发主人公向往美好生活、心醉美好事物以及对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感叹。
“无”来源于老子思想,是其核心灵魂,本质为“无规定性”和“不确定性”。[8]“无”是万物之本源,也是人生和生命的最佳终点。曹雪芹的“虚幻不真实”“无可挽回”“束手无策”“联系不断”和“虚假、虚无”的对联用意又无不反映着老子思想中“无”的内涵实质。“无”中蕴含着本源中的万象对立:真假互映、顺路逆境、有法无策和藕断丝连。曹雪芹在《红楼梦》对联中频频出现“无”字,也反映了他对红尘破读的悲凉心态: 哀叹世俗、悲凄红颜、不屑官宦和终极一了。
《红楼梦》对联中的“月”在延续了唐宋诗词中的诗意内涵的基础上,曹雪芹也赋予了“月”独特的审美体验,“光芒耀眼”和“一轮弯月”都指月亮本身探透一切的本意,与宋词“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如出一辙,“月”貌似本意,实为精神寄托。阴晴圆缺的月周期性与悲欢离合的人间冷暖肤温相似、体适相宜。《红楼梦》中的“月”也出现了一种无形中的循环轮回:朔月:第一至十六回;望月:第十七至七十四回;晦月:第七十五到八十回。[5]徐旭平(2001:1)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一至十六回交代了总的社会和家庭背景,宝钗和黛玉相继入府,王熙凤耍弄权势,元春才选凤藻宫,奠定了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十七到七十四回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大观园女儿竞相斗艳,诗情画意,是宝玉的快乐伊甸园;从七十五回到八十回是穷途末路阶段,夕阳悲凉、暮色苍茫,舞台谢幕之时至矣。原作者在《红楼梦》对联中也不乏出现“月”字,旨在影射绝望后的无助和福后的失落。
《红楼梦》中的高频词“香”“无”和“月”从频繁出现的角度反映了原作者的创作观,也无形中为译者的翻译增添了难度。笔者选取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在翻译这类高频词时的策略应对措施。先看一下这两个译本中的这三个高频词英译:
香原文 酒香一脉香好云香护杜若香飘三径香风梦也香菱藕香深杨译aromafragrancefragranceScent scentsweetscent霍译fragrancefragrantFresh tang sweetfragrantfrgrantfragrance无原文无为有无无路无可奈何功名无间无原非无杨译Non-being endlongingextendnothingness霍译Not realnoineluctablyreflectunreal月原文日月风月花容月貌明月洲一庭明月日月杨译moonmoonlightAs moonmoonlitmoonmoon霍译moon lovemoonlikemoonlitmoon celestial
无论是杨译本还是霍译本,译者都尽可能地忠实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的“香”的翻译与原作的象征美好的意象一脉相承,杨宪益夫妇分别用aroma,fragrance,scent,sweet翻译了“香”的各种意象。而霍克斯则用fragrance,fragrant,fresh tang,sweet对相同意象予以对应。有关“无”的翻译,杨宪益夫妇用non-being,end,longing,extend,nothingness予以对应,而霍克斯则用not real,no,ineluctably,reflect,unreal予以对应。至于“月”杨宪益夫妇用moon,moonlight,as moon,moonlit予以对应,而霍克斯则用moon,love,moonlike,moonlit,celestial予以对应。综观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对《红楼梦》三个高频词“香”“无”和“月”的翻译可以看出,两种译本中译者对原作者高频词在原作中的凸显是清楚的,由于高频词在通过小说形式传递中国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直译是译者最好的选择,这两个译本的译者都做到了这一点。通篇倾向于意译的霍克斯在翻译这三个高频词时也遵循了直译的策略,基本上与通篇翻译使用直译策略的杨宪益夫妇是同路伴客。
高频词是原作者创作的重要表现方式,能够很好地传递原作者的创作意图。《红楼梦》中的三个高频词“香”、“无”和“月”也无不如此,是原作者描绘刻画主人公和主题反映的必备手段。高频词丰富的内涵和意象性是原作者苦思冥想、字斟句酌的结果。这构成了译者对原作和原作者忠实与否的考验方式。经过本文《红楼梦》“香”、“无”和“月”的意象分析和原作者创作意图的体验,以及对《红楼梦》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两个英译本的这几个高频词翻译的对比分析,作者发现,直译是译者处理小说高频词的最佳适应策略。
[1]Cao Xueqin,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Trans. David Hawkes. New York: Penguin Group,1973.
[2]Cao Xueqin,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Trans. Yang Hsien and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 s,1994.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常婷婷,韩江洪.《红楼梦》对联中象征意义翻译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0-133.
[5]代珊珊,《红楼梦》诗词中“月”意象的审美特征[J].文学评论.2014(3):57.
[6]栾晓虹.从《红楼梦》两个译本看对联翻译的限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84-86.
[7]龙飞.宋词中《香》意象探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59-61.
[8]王丽梅.对老子“无”的解读[J].船山学刊.2003(4):126-128.[9]吴文安.红楼梦对联翻译点评[J].南华大学学报,2003(01):55-58.
[责任编辑 自正发]
Writing Significance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ouplets Highfrequency Word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ZHAO Lian-Bin
(Changzhi University Shanxi Changzhi 046011,China)
High-frequency word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ve certain cultural significance,which Cao Xue-Qin has showed unique ingenuity in choosing. The paper aims to study writing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the translator by analyzing high-frequency words,writing intention,target-text contrast and translating strategy analysis.
Couplets; Writing intention; Strategy adaptation
I207
A
1008-9128(2016)05-0097-03
10.13963/j.cnki.hhuxb.2016.05.027
2015-12-07
山西省2015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学项目:译者适应性的主体性发展(2015271)
赵联斌(1976-),男,山西黎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