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伟
经历过程把握方法提升复习课教学有效性
——初中物理复习课探究式学习引导实践
徐 伟
(上海市闵行区诸翟学校上海201107)
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的知识,也绝非是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重现一次,复习课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不断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能力提升.
初中物理复习课探究式学习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实践中,运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提升了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在复习课教学中,笔者也曾采用板书或投示“知识网络”的方法进行知识梳理,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但往往重视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效率低.后来,在尝试探究式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知识网络,经过复习、再现、重新构建,学生能整理出基本的知识思维导图.
案例1:在复习“压力与压强”单元时,笔者运用探究性学习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绘图→师生评图→师生改图→学生讲图,绘制了“压力与压强”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图1 “压力与压强”思维导图
此图清晰地呈示了“压力与压强”章节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整章知识架构的掌握,有利知识的巩固.课前笔者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绘画“压力与压强”思维导图.要完成此项任务,学生必须进行自主复习,回顾本章相关的概念和规律,并进行整理,促使学生按体系对知识进行整理,让知识结构化;课堂中,笔者点评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通过师生共同评图,引导学生从结构的合理性、完整度等方面来评价,促进思维的发展;针对逻辑错误或知识点空缺进行展示,师生共同改图,激活学生的思维;再请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思维导图绘制过程,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探究式学习,把思维导图引入了复习课,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动”起来,“忙”起来了.通过自思、自集,使学生有梳理知识过程和经历的体验,建立了知识的整体框架.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其思维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规律是在实验探究过程形成的,在复习课中,教师多侧重于口头讲,但对学生来说,原先模糊的、错误的认知难以通过讲授得到澄清和纠正.在物理复习课中笔者十分重视实验,通过自我探究、增加体验、引导体悟,以唤醒学生深埋的记忆,在探究中验证物理规律“果然如此”.
案例2:在电学复习课中,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道实验探究题:“请同学们测量未知电阻R的阻值.器材有:变阻器、开关、电源(电源未知)、导线、电压表、电流表、阻值为6 Ω的电阻和未知电阻R.其中电压表、电流表和6 Ω的电阻只能任选其二”.有别于新授课时规定具体实验方法,这是一道学生可开放设计测量方法的实验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笔者安排实验目的,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兴趣,更关注的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产生思考,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笔者会通过问题对学生探究活动加以引导.
(1)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同学所用的方法是什么?
(2)选用电压表和6 Ω的电阻的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3)选用电流表和6 Ω的电阻的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动脑、动手.
运用实验探究方式,通过复习课中情景真实的物理实验活动,再次还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与悟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突破思维障碍.
目前物理复习课中常用强化解题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不易把控难度,资优生觉得无挑战性,学困生又觉得难度太大而无从下手,最终都一无所获.笔者采用“变式教学”,把综合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搭建学生学习支架.
案例3:为提升学生解决固、液体压强综合问题能力,笔者设计如下变式教学:
引入练习:放缓梯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练习1:圆台状物体重20 N,下底面积为2×10-4m2.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则桌面受到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多少?
练习2:(向前一步)质量为20 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跟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5 m2.求:
(1)物体对地面的压力F;
(2)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复习了知识,为进一步理解压强规律做了准备.
主题练习:提供学习支架,使学生理解压强规律.
练习3:如图2(a)所示,底面积为0.02 m2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水,水的重力为20 N,水深0.1 m,若容器的重力不计,求:
(1)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压强;
(2)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压力.
练习4:(向前一步)如图2(b)所示,重力为20 N,底面积为0.02 m2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重力为98 N的水,水深0.1 m,求: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
(2)桌面受到的的压力、压强.
图2
通过综合练习题的训练,学生加深对固、液体压强规律理解,为解决综合问题提供支撑.
变式迁移:体验和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运用规律.
把底面积为2×10-2m2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现向容器内注入深0.25 m,重力为200 N的某种液体,此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1 960 Pa.求:
(1)液体的密度;
(2)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
(3)此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随着5个问题,同学们拾级而上,通过增添学习支架逐次提高综合程度,让学生有用知识探究问题解决的欲望,并在用知识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变式练习,通过改变物理条件、状态、过程以及模型,层层展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析题、解题中能感悟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思维能力.
在复习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有预见性地设置学生理解不透、难点易错的“陷阱”,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
案例4:在“简单机械与功”的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加深了对简单机械中功与能的理解与活用.
【例1】如图3所示,斜面长s=10 m,h=4 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了100 J的功.求:
(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
(2)推力F的大小.
图3
解析:很多同学在第(2)问的解答中的错解是
为了让他们找出错误原因,笔者与他们一起探究错在什么地方.
在探究中有学生说:老师,物体不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吗?所以推力和摩擦力不是一对平衡力吗?所以大小相等啊.
在认识到这两个力是非平衡力,让物体有下滑的趋势的基础上,再分析推力和摩擦力是否相等.接着笔者又问: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在探究错误原因后,继续点拨,从力的角度行不通,能否从能的角度思考呢.
结果得出了正确解法
W总=W重力+W摩擦力=
100 N×4 m+100 J=500 J
W总=Fs
代入数据得
F=50 N
运用探究式学习,在复习课教学中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出错、辨错、纠错、议错活动中自由地想,大胆地说,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学生明白错在哪?提高反思能力,弥补认识过程中不足,使“纠错”增值,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深化,能灵活解决疑难问题.
丹瑟里恩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比单独学习时多得多,且合作学习有助于克服错误观念,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在复习课教学中,笔者会精心编写一些例题让学生讲解,让他们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裁判”,指出“老师”解法的优缺点,笔者只需在旁适时引导,点燃学生“赛”的激情.
案例5:一灯泡正常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6 V,电阻是10 Ω;要使小灯泡接在9 V的电源上时能正常发光,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台上“小老师”在讲题的时候,台下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一种很活跃的状态.这时,笔者会及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竞赛,激活学生探究思维,催生出不同的解法.针对学生的解法中困惑,笔者通过复习串联电路的特点帮助释困.这样,在“赛”氛围中既轻松地复习了“串联电路”的知识点,又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通过搭建探究学习平台,在生生共研与思辩的过程丰富了认识与体验,在交互反馈中,个别学生资源对全班有价值,启发同学们思考,个体个性化的体悟和创造性见解,得以提炼和提升.
复习课教学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然进入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兴奋状态,提高复习效率,实现“温故”、“知新”与“提高”的复习课教学目标.
6.1有效落实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探究式学习,能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物理复习课.
(1)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在教学设计的构思、资源的运用、活动组织等教学环节,都围绕着“方法”这一主题进行,是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体现;
(2)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实现知识的再“生长”,过程中体现着方法、方法中融入着过程.
6.2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常发现许多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能够识记,但是对换了情境的问题,则一脸茫然.究其原因,是教师采取“教”“灌”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其结果:学生在复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多数仍是未经思维加工的零散、单一的概念、实验现象,所获得的能力是回忆和再认.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引发和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复习课把新课学习中片断的、不连续的知识通过复习串为一体,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相关性,并且促使知识向纵深发展,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由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知识网的构建过程.
6.3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探究式复习教学中,教师将精心设计问题编成案例,学生在案例中回忆和重构知识网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思维得到深化,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成了复习的动力,在解决问题中不仅落实了双基,也提高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独立性,提升了学生的审题、析题、解题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引入探究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探究能力,让学生主动实现知识的再“生长”,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
1戴金平. 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物理通报, 2008(8):26~27
2田海霞.给课程改革中的物理老师的建议.物理教学,2008(7)
3桑嫣.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制订.物理教学,2006(11)
4程文茜.采用探究法进行复习,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新课程学习(上),2013.4
5汪海.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物理教学探讨,2012(4)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