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蕾
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需弯道超车
New Energy Automotive Brands Need Turn Overtaking
文/焦蕾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近55万辆,排名第一的中国市场销量达17.7万辆,较2014年增长2倍;据相关专家预测,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85万辆。新能源车已成为各国汽车企业新一轮竞争的重点,各跨国汽车企业都已开始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市场战略及产品开发计划,如福特、现代等明确了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路线;丰田、本田等确定终极目标为实现燃料电池车产业化发展,但在此之前主推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少量涉及纯电动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业务;而业内最具盛名的日产和特斯拉确定将发展纯电动汽车作为重点,但日产汽车通过扩大电池生产规模的方式,增加核心零部件市场占有率的同时降低其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以此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斯拉则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先生产面向小众的高端产品,再以中端中等价位使更多顾客可以接受,最后生产大众化的产品,以此方法先从高端市场切入,然后逐步渗透到大众市场。
近年来国际大型汽车企业加大了新能源车研发、生产、上市销售的步伐,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因而企业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各大企业针对不同市场需求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并根据产品的特点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以日产Leaf、宝马i3、三菱iMiEV、奔驰Smart ED等为代表的微型纯电动车因其使用成本较低、灵活便捷的特征,而主要被应用于日常短途出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型具备电池容量大、续驶里程长的特征以及豪华的配置而获得高端消费者的喜爱,并被应用于商务出行领域;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同时兼顾了短途、长途的需要,并且这一技术多应用于SUV车型,因此赢得了较多消费者的喜爱;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车因具备添加燃料时简短、无续驶里程闲置的优势更能满足长途出行的需求,故应用领域不受限制,被更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场合。
在国际知名企业的推动下,新能源车各技术路线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特别是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而言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技术已相对发展成熟,节油效果已非常明显,目前已被大规模广泛应用,率先进入产业化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是丰田汽车,在其进入市场竞争初期,凭借对普锐斯一款车型的不断改进、不断更新技术在非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领域率先占据先机,并牢牢稳固了其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在技术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突破,水平有所提升,在国家财税政策支持下销量也有大幅度的增长,具有代表性的车型有Volt、比亚迪秦、日产Leaf、宝马i3等都已进入规模化销售阶段,但相比混合动力车产业化进程相对落后,特别是纯电动车,由于续驶里程、充电时间等关键性技术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在接受程度上相对较弱,产业化进程相对较弱。
中国汽车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直处于较弱的地位,自主品牌在近年来从销量、到技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化大品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相关部门一直呼吁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在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飞跃,实现“弯道超车”,笔者认为国内新能源车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全力发展纯电动车,提高电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水平。国际主流车企大多选择先发展混合动力车,后发展纯电动车或燃料电池车,中国可以绕过混合动力车,将全部精力用于纯电动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争在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可与主流车企抗衡的水平,甚至实现超越。
第二,加大与外商的合资合作力度,既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自主品牌车型性能,又可在逐步完善自身产业链均衡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整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水平。
第三,积极开展与互联网公司的多方合作。互联网公司思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而传统车企相对保守,互联网造车虽已声名鹊起但考虑到汽车从生产到上路行驶整个过程中必须把安全放到第一位这一特性,加之互联网企业没有汽车制造经验无法保证汽车安全性这一现实,真正实现互联网造车从概念走向现实还需依靠与传统车企的合作完成;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及较高的普及程度和使用频度,联合打造“互联网+新能源”的出行模式有助于自身品牌的推广和市场开拓,从而加速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
(作者系汽车行业专家,对新能源车行业具有较强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