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手工》杂志是互联网时代一束来自心与手的灵光。心手造物不仅是古代的生活方式,也是未来人类不会泯灭的生存本能。我希望《中华手工》这束灵光投射到更多的民族乡村社区,照亮祖先留存下来的手作故事与造物的神圣。民间艺术的手工实践是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最具人性的愉悦之源。
乔晓光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希望《中华手工》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把网络与杂志结合起来,刊物内容要讲究而不要将就,不要受传统工艺刊物的限制,办成既有视觉美感,又有开放性技术融入的媒体。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在国匠荣耀盛会上,遇到我敬重的历史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台湾艺术家王侠军、《中华手工》总编辑白昆鹏,还有曾经的同行、如今远远的阳光房创始人宁远,像她的品牌一样淡雅、自在。作为一个研究非遗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与这些民间文化的守望者结缘、谈心,像回到了费老那个时代,观察一个村落,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整个中国的缩影”。
邓璐 广东卫视中英文主播
希望《中华手工》在传统手工艺领域里成为一个阵地,把手工艺正确的观念、知识、传统和方向带给大家。
徐艺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
恭贺中华手工杂志创刊12周年,弘扬中华手工文化,传播中华手工技艺,倡导中华手工精神,团结中华手工艺人,共创中华手工新局面。
李春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绛州漆器在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上获得传承奖,非常荣幸。到现场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手艺人也可以走红地毯。
何俊明 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此次盛会有宏观有微观,有学术有实践,作为亲历者受益匪浅。匠艺会更加坚定信心,坚持原创红木手作,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重建,用更加优秀的作品来迎接文创的春天。
薄向伟 匠艺创始人
一本手工杂志12年的坚守,让遇见它的人触动心弦。这是一本太纯粹的手工杂志,11位编辑从策划到活动安排,贴心而温暖。有幸聆听艺术家接地气的讲座,关于手工艺与市场的对接、关于人文、关于情怀,更重要是怎样去生活。有幸与台湾艺术家王侠军交流旗袍手艺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创新?老师很谦虚地说:这问题真问住了我,不过我们可以从瓷器里看到每一个时代的瓷器都是一件女装,从前人的传统中打散了去找答案。
谭嘉 坛坛手工旗袍坊创始人
此次盛会举办得非常成功,主办方工作做得非常细心周到。《中华手工》杂志就像一个有情怀的工匠,精雕细琢,默默坚守。希望杂志与更多有工匠精神的企业、设计师、手艺人等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中华手工》杂志有这个担当!
秦万里 山泉居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