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束
郝景芳《北京折叠》日前获得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一奖项颁给7500字至1.75万字间的作品。据介绍,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生活日常,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家刘慈欣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中国科幻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近年来一批“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他们不断地在想象力、实验性、思想性上进行突破,努力尝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纪念20世纪世界著名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世界科幻协会设立了雨果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星云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据台湾旺报报道,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指出,最新近公开的张爱玲“遗作”,要属她自己剖析学生时代想法的《爱憎表》。此文的重构过程,日前在“张爱玲诞辰9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发表,全文并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率先刊登,为两岸三地首见。张爱玲身后,其实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所谓的张爱玲“遗作”问世。作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统计学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邝文美,他自己从没想过有天要成为她的遗产守护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违背张爱玲意愿的前题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还原更真实的张爱玲。原本宋以朗并不打算让《爱憎表》发表,“手稿字迹模糊难辨且杂乱难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么懂得欣赏张爱玲,实难单凭一己之力进行;而后在香港文学评论者冯晞干的协助下,从众多支离零碎的手稿中重构其貌。而其中最费时的工作在于将张爱玲的字迹逐一辨读后,一字一句搬入计算机。张爱玲最早提及《爱憎表》是1990年写给宋淇夫妇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填过一个调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结婚;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最喜欢吃:叉烧炒饭”故而她名为“爱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纪看来,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释,于是她花了约2个月的时间写〈爱憎表〉但陆续搁下,始终没有写完。冯晞干指出,张爱玲《爱憎表》如《小团圆》,迂回曲折地讲自己的过去,除张氏回环往复式写法的文学性值得一探,另有其传记价值;相较于自传性小说,此文更为直述,可借以理解张爱玲的小说及其切身经历的关连。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承办的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吉林省长春拉开帷幕。铁凝在致辞中说,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开始于2010年,近年来,中国作家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这无疑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持续的对话和交流中,汉学家和翻译家们加深并扩展了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认知与了解,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得以分享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莫言在致辞中谈了自己对中国文学翻译的看法:“中国文学创作和翻译都应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中慢下来。”他认为除了借助工具书解决语言问题之外,翻译家还需要对翻译对象也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体察,并与原著作者保持密切联系。莫言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和翻译是创造性工作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经过作者本人同意,译者可以对原作章节作适当调整。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国际汉学家和中国作家将围绕“翻译的权利与边界”、“当代汉语的扩展变化及翻译的新挑战”、“可译与不可译——语际书写的困惑”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拓展文学翻译的视野,提出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和推介的新观念。
第二届河南杜甫文学奖(2012-2015)颁奖典礼日前在郑州举行。与首届不同的是,本届增加了小小说、网络文学两个单项奖。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何弘表示,小小说和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型的文学体,作者群庞大,影响也非常大,文学界呼声很高,所以作为单项列出。河南作为全国小小说的创作中心,推动了河南整体文学水平的提高,对扩大河南文学影响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次获奖者以年轻作家为主,显示了河南小说创作后继有人的趋势。刘峰晖(庚新)的作品《宋时行》获得了网络文学奖。他的小说大多都是以洛阳、开封为背景,他说:“这次得奖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是老师们对我们新增文学系列的作家们的认可,激励我继续用心写作,更多地传播河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