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摘要 在对235个高职生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及课程本身的调查分析中发现,高职生普遍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也接纳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并期望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主体性和参与性,心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只局限于课堂讲授,呈多样性发展,但对学生的实效性不强,在教学设计环节还需更多的投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课 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90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各高职院校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选修课过渡到必修课,但起步较晚,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有许多问题。本文以湖南某职院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下一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调查对象与工具
调查对象为全院大一年级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班级学生。通过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自己设计问卷,把问卷链接发送至调查对象的班级群里,学生在线填写问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共回收答卷235份。其中,男生77份,女生158份(该校受专业特色限制,女生人数占半数以上)。
235份问卷中,生源地来自城市的28人,占总人数的11.91%;城镇的46人,占总人数的19.57%;农村的161人,占总人数的68.5 1%。独生子女的68人,占28.94%:非独生子女167人,占71.06%。该校是公办全日制大专,除面向全国个别省份招生外,学生大多数来自湖南本省的各个市、县、乡、村。农村的孩子占了一半以上。2015年的大一新生都是95后一代,但独生子女只占了调查总数的28.94%,还有71.06%是非独生子女,这可能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有关。调查显示,该校大一新生中多来自农村,且非独生子女占多数。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本身情况
在问及“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86.81%的学生回答有必要,11.06%的学生回答无所谓,如图1所示。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主要对象是”,92.77%学生认为对象是所有学生,6.38%的学生认为是身心有疾病的学生,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其针对的对象是所有学生。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很充分,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在问及“你觉得心理健康课是一门有用的课程吗”,83.4%的学生选择“有用,让我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更了解自己,并提高了情商”,但也有14.5%的学生选择“谈不上有用没用,就是一门课程而己”。可见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而言,还是必不可少的,也有积极意义。
关于上课时间选择,62.98%的学生选择“上午1-4节”,27.23%的学生选择“下午5-6节”,9.79%的学生选择“下午7-8节”。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喜欢在上午开课,上午精力更集中,很多学生中午不休息,导致下午上课效果不好,选择在上午开课,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是重视而非无所谓。
2.2课程教学情况
2.2.1课堂教学法
在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有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动游戏法”,占总数的71.91%;第二位的是“案例分析法”,占59.57%;第三位的是“心理剧表演”,占41.7%。其它依次为,专题讨论法,39.15%、讲授法,34.04%。如图3所示。
在所讨论的教学方式中,讲授法所占比重较轻,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那些学习主体参与性强、有实际参照价值、自己能亲身体验的课堂方式参与进教学中,他们渴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渴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老师只需把重点放在课堂心理活动的设计上,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可以把诸如活动游戏法、案例分析法、心理剧表演法等统称为课堂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设计理念是关键,心理活动的目的和目标是重点。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查时,124人选择了以心理活动中的表现考核,占总数的52.77%,这与我们在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有效时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老师采用过哪些教学方法”时,按学生选择的比重显示,讲授法(79.15%)、活动游戏(83.4%)、案例分析(83.83%)、专题讨论(58.72%)、心理剧表演(65.96%)、观看多媒体资源(80.43%)等方法,都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运用,并且其它教学方法(638%),比如学生拍摄微视频、学生制作PPT并讲解等方法也尝试过,如图4所示。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任课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很费心思,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百花齐放,下了不少功夫。
在調查“你想象中可以打劫你让你投入的授课方式是哪种”时,94.04%的学生选择“老师将枯燥的知识点贯穿在生动的案例中娓娓道来,还可以通过入电影,演情景剧等方式加深印象”,只有3.83%的学生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很好,不用太多花样,毕竟上课时间也不多”。
在调查“如果是演心理情景剧那种上课方式,你会积极主动参与吗”,22.98%的学生选择“不会,不喜欢上台表演,容易紧张”;36.17%的学生选择“会,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想锻练自己”;另外40.85%的学生选择“会,我本身就喜欢那样的氛围,肯定会主动参与的”。
2.2.2教师课堂形象
在了解“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持何种态度”时,65.11%的学生选择“满意,老师上课比较有趣”;33.19%的学生认为“还好,如果能再改进就更好了”,另有1.7%的人选择“不喜欢,不明白开这门课的意义”。
在论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形象和素质时,老师的“和蔼可爱”排在了第一位,占总人数的48.51%;其次是“关心学生”,占27.66%;排在第三位的是“知识丰富”,占11.06%;第四位的是“认真负责”,占10.64%。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内心最深层次的需求,是需要得到关心和关怀,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需要能够接纳和包容他们的老师,能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易于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内心渴望被认可被关心,渴望被接近被倾听。
2.3课程使用(效果)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令大学一年级学生困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认识,占总调查人数的50.64%;学习压力,占49.79%;就业压力,45.96%;情绪控制,45.53%;和老师同学的交流,36.17%;经济压力,35.74%;考试压力,35.32%;爱情问题,25.96%;和家人关系,14.47%;性困惑,9.36%;其它,18.3%。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学生面临的困扰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对自己的认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从中学时代紧张的学习状态抽身出来,面对大学宽松的教学管理氛围,有了更多审视自己的时间,开始从内心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这个时候,内心是迷茫和矛盾的。他们想更好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发展自己,大学生活中,又出现一批不停忙碌和无所事事的人群,要么碌碌无为的忙着,要么极度无聊的闲着。面对中学和大学不同的教学背景和教学方法,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显得特别无所适从,不能转换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造成学习压力。受到现在就业困境的影响,大一新生一进校就开始担忧自己未来的就业,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留在城市,很多家境贫困的,读书不易,他们把未来的就业看得很重,成为困扰他们的第三大因素。除此之外,情绪控制、人际交流、经济压力、考试压力等也是主要困扰因素。
我们在调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是否会玩手机的问题,85.53%的学生回答“看情况,有时候认真听课,有时候玩手机,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程度和上课内容的枯燥程度。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玩的”;另外14.04%的学生选择“会,玩游戏,看小说,看视频,这些比上课有趣多了,难以抵制诱惑”。在调查上课是否会睡觉的问题时,17.02%的学生选择“不会,上课的时候我只玩手机”;14.47%的学生选择“其实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老师讲课真的好无聊”;68.51%的学生选择“看情况,通常取决于前一天晚上睡眠情况”。
在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方面”时,45.11%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34.47%的学生认为是“课程时间短”;还有5.11%的学生认为“上课太严”;剩余15.32%的学生认为是“上课人太多、玩手机的太多、没有外出实践、课堂不够活跃”等,如图5所示。
在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你的影响是什么”时,51.06%的学生选择“运用所学积极调整心态”;29.36%的学生“了解和识记了一些理论知识”;也有5.96%的学生是“左耳进,右耳出,听听而已”。在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你的影响是什么”时,51.06%的学生选择“运用所学积极调整心态”;29.36%的学生“了解和识记了一些理论知识”;也有5.96%的学生是“左耳进,右耳出,听听而己”,如图6所示。这些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在问及“你认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如何”时,31.49%的学生选择“效果一般”,39.15%的学生选择“效果较好”,只有25.96%的学生选择“效果很好”。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教学工作者努力的一个方向。
3结论
3.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逐渐被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
此次调查的二百多名高职生,基本上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意识到身心健康对自身的重要。也希望能把课程放在精力集中的时间段进行学习。体现出高职生对课程本身的重视程度。
3.2心理授课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心理健康授课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活动游戏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式所占比重较大。这些方法也是学生乐意接受和喜爱的,多种教学方法的采取,注重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心理活动力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3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教师要有亲和力,关爱学生
调查结果突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很大不同,教师的知识和工作态度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学生对老师认可度最高的是和蔼可亲和关心学生。
3.4课程授课方式多样但实效性略差
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但实际达到的效果差强人意。被调查对象中的85.53%就课堂上是否玩手机所采取的态度,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程度和上课内容的枯燥程度。对于课程效果,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效果很好。心理健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教学方式的采取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向内发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3.5课程教学设计脱离高职生实际需求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规划设计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的高职学生面临的困扰多集中在对自己的认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三个方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没有针对问题进行有效设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结合高职生实际的心理需求,进行课堂心理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课堂心理活动力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