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锐(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行吗啡泵鞘内植入术患者离院后的自我管理
马 锐
(吉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吉林 长春 13002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疼痛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及回归社会的诉求日益强烈,选择行吗啡泵鞘内植入术镇痛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国内外文献侧重于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报道,本文则通过对我科对3例吗啡泵鞘内植入术患者的护理及跟踪随访,归纳总结患者离院后的自我管理中注意事项,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吗啡泵;鞘内植入;离院;自我管理
吗啡泵鞘内植入术不是一种新的镇痛方法,其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耐受性好,适用于所有经其他传统方法及药物疗法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各种晚期转移性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1]。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及回归社会的诉求日益强烈,选择该项镇痛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2-3]。既往杨丽琴、李子榕等[4]曾对植入性鞘内输注系统的护理有所报道,但侧重于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本文通过对我科3例吗啡泵鞘内植入术患者的护理及跟踪随访,总结患者离院后自我管理的注意事项,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我科共开展吗啡鞘内泵植入术3例,2例结肠癌术后(女33岁、男58岁),1例胰头癌术后72岁男性。3例患者均有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史,镇痛效果欠佳,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7~9分,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低于40分,且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行吗啡泵鞘内植入术1周后完全停服阿片类药物,VAS评分均降至3分以下,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BARTHEL评分70分以上。对3例患者跟踪随访,前3个月每周一次,3~6个月每两周1次,6个月后每月1次。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疼痛评分保持在4分以下,1~3分居多,满意度较高。吗啡泵入剂量由初始0.8 mg/d逐渐调整,目前,女性结肠癌术后患者剂量为1.2 mg/d,结肠癌术后男性患者为2.8 mg/d,胰头癌术后患者为6 mg/d,患者均可自主进食、如厕、自我修饰,他人陪同下可户外活动。
植入装置为Medtronic SynchroMed Ⅱ可编程药物输注系统(图1)。导管一端与导管入口相连,另一端通过皮下隧道进入蛛网膜下腔,通过体外程控仪调节泵速,使药物按需求持续缓慢泵入鞘内(图2)。
3.1日常活动:根据个体差异,术后2~6周,患者依然会有切口处不适或植入部位疼痛等感觉,此时应避免过度拉伸、弯曲或扭转身体的活动,如俯卧、伸手过头、侧向转动、前后或侧向弯曲、负重等,以免导管移动。当切口不适或植入部位疼痛消失后,可逐渐恢复沐浴、性生活、工作、步行、骑车、游泳、旅行等娱乐活动或运动。
泵的速度受压力及温度影响。因此,高原旅行前请与医师确认灌注处方并将药物调整至适当速度以抵消压力变更引起的高流速。当需要高压舱治疗时,需专业人员在您暴露于高压条件前使用特定的填充工具把泵注药至最大限度,以维持合理的灌注方式。为降低风险,避免10 m以下潜水运动。
3.2电磁干扰:电磁干扰(EMI)是指在家庭、单位、医院或公共环境中的设备所产生的能量场。因泵内装有抗干扰系统,所以微波炉等一般家用电器对泵几乎没有影响。然而,强大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植入泵发热而损害周围组织、泵停止工作或记忆错误等严重的问题,影响治疗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电弧焊设备、高压区域、微波通信接头传感器或电视和收音机转播塔附近。核磁显像、除颤或心脏电复律等医疗操作或检查可能会影响泵的正常工作,非紧急操作前需经医师评估,紧急情况则需操作结束后立即判断泵是否可以进行预期运行。
3.3报警音及处理:随身携带患者识别卡,如有丢失,及时补办。带泵患者通过防盗器或安检仪时将会激活金属探测器,亦需向安保人员出示此卡。当泵出现问题、需更换或重新注药时,会发出报警音。听到一个单调警报音请及时联系医师,但泵不会立即停止工作;当3秒双调严重警报出现时,则提示泵将马上停止工作。
3.4下列情况及时复诊:术后6周后依然存在切口疼痛、肿胀;疼痛症状未能获得足够缓解;麻木、烧灼、感觉过敏等不同的感觉症状;新发肢体无力、步态改变或步行困难;新的、偶发或间断的肠道或膀胱障碍等。
吗啡泵鞘内植入术用于顽固性疼痛,镇痛效果确切[5-7]。对于有经济条件、生存期大于3个月、各种方法无法缓解疼痛而使生活质量大受影响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有效镇痛的可选治疗方法,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毒麻药的使用数量。本报告的不足之处是病例数偏少,很难将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概括全面。我希望可以通过对这几例患者的初步观察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疼痛患者的管理提供有益信息,同时也希望可以有机会进行长期的大样本的观察研究。
图1 药物灌注系统
图2 置入的药物灌注系统
[1] 陈龙梅,王衍.经鞘内镇痛系统按需注射吗啡治疗癌性疼痛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4,29(10):18.
[2] Gupta D,Lis CG,Grutsch J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ncer related fatigu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J].J Pain Symptom Manage,2007,34(1):40-47.
[3] 朱捷,刘红云.关于晚期重度癌痛患者鞘内注药护理的探讨[J].中国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25):44.
[4] 李子榕,马玉芬,吕海瑛,等.2例鞘内持续输注泵植入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39(11):820-821.
[5] 王任直,陶蔚,任祖渊,等.鞘内持续输注泵植入术治疗顽固性疼痛三例[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746.
[6] 杨丽琴,刘萍.植入性鞘内输注系统(吗啡泵)用于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7,2(15):118.
[7] 宛春甫,王学君,唐月.鞘内自控镇痛治疗阿片类药物不能耐受晚期癌痛患者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0):825-826.
R614
B
1671-8194(2016)23-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