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彤
浅析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移动互联网思维转向优势
文·邹彤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计划使得各行各业开始拥抱移动互联网,档案馆公共服务工作也不能例外。针对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特点,通过分析当前档案馆公共服务现状,引出移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如何优化公共档案管理工作以及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进行档案馆公共服务的优势。
档案馆;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转向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新媒体……等热点词汇愈发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刚刚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始呼啸着朝我们奔来。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约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2亿,占网民总体比例高达90.1%,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惊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性。
“互联网+”计划的提出,使各行各业都紧密拥抱互联网,档案工作也需要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公共档案管理、提取、查询、浏览、传播等方面的问题。移动互联网为档案工作注入新的工作活力,打破传统档案资源对档案用户的时空束缚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公共档案资源的传播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公民档案意识的养成。
所谓公共档案就是具有公共价值,已经向社会开放,其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共享的国有档案。我国的《档案法》与《档案法实施办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档案向公众开放的管理制度,公众可以通过各级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进行档案的查询、浏览以及研究。
通过综合对比我国各省级档案网站发现,尽管当前各级档案网站从页面设计、使用性能、业务类型等方面显著改善,但是档案网站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档案网站域名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考虑;数字化的档案的数量少,已数字化的公共档案资源质量及价值较低,用户真正需求的信息化档案内容却严重缺失。此外,档案网站仅做了目录式检索的初级工作,无法提供馆藏档案全文,这种查询目录式的档案馆公共服务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另外,我国现有档案馆对数字化保存后的公共档案的展示手段较为单一,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扫描后的文本信息,普通省市档案馆对档案资源的展示形式缺乏深挖,诸如档案梳理后的音像资料极其少见,更勿言三维动画展示还原时代旧貌等展示形式。总之,我国档案网站提供的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档案使用者日益增长的档案使用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实际问题,充分运用好碎片化思维、粉丝思维、插位思维以及互动思维等。
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要努力实现实时用户查询,用户利用日常碎片化的时间借助移动互联网接入档案馆的公共档案资源库,在线查询与浏览。同时,档案馆也要培养自己的“粉丝”,而不仅是作为被动的查询机构,为用户有针对性的生产内容,通过档案使用者的查询与浏览轨迹结合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发公共档案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挖掘与整理,有利于档案使用者对档案资源全局性的把握,发挥档案资源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各省级档案馆要充分运用插位思维,因地制宜、按需插位生产差异化的信息化档案资源。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各个省市档案馆的资源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与国家档案馆相提并论的,这就需要省市档案馆精准定位——地方档案馆的区域公共档案资源十分详细且丰富。所以,一定要充分地将地方档案资源梳理清晰,形成系统有序的档案资源库,方便公众进行档案查询与浏览甚至进行专业的档案研究。同时,为了培养公众的档案意识,档案馆还应该加强与普通公众的互动,定期对馆藏公共档案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展示,让公众对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印象。
此外,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档案馆还可以尝试进行移动端APP的开发。由于国有档案馆档案的公共属性,公共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查询与数字化存储应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先进的技术与用户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档案资源仅停留在实现信息化层面是不够的,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对公共档案资源进行管理是适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我国各级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经之路。
(一)有利于推动公共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档案馆公共服务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资源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档案资源的存量越来越大,种类也愈发繁杂,由于纸质档案资源查询和浏览的过程相对受时空的局限,影响用户的工作进度,且申请调阅档案的时间成本巨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档案资源也要积极转型拥抱移动互联网,积极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在资金缺乏方面,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档案馆的投入;另一方面,档案馆也可以在报请政府同意后,引进民间资本实现档案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公共档案馆的移动互联网思维转换有利于加快传统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对我国各级档案馆公共服务的提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有利于促进公共档案馆的全方位开放
冯惠玲教授曾指出网站和数字档案馆是档案开放另一个重要的服务窗口。2015年10月,她在数字记忆国际论坛暨第六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上作了“数字时代的记忆风景“主题演讲。她表示,开放式、跨领域合作将成为数字记忆建设的基本路径。
由于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公共档案馆能够提供网上档案原文的查阅服务, 网上服务功能还不够。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后发现,目前尚无一专门的档案馆移动端应用。因此通过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将已经实现数字化存储的公共档案资源进行编辑整理,制作成便于移动互联网查询和浏览的公共档案资源库。这样不仅能使数字化保存的档案资源物尽其用,同时也让档案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在线查询与浏览,能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程度,提升档案使用者的用户体验,让档案使用者对档案馆提供的公共档案馆服务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有利于公共档案的社会化传播
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公民接触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公共档案资源经过数字化与云存储后,极大的方便了档案使用者。这种档案馆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型既给档案馆原始档案整理与保存提供了一个契机,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档案信息的传播展示渠道,也就是说扩大了档案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提高了传播效率。各级档案馆要积极开通新媒体平台账号,如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这些都是加强档案馆自身宣传的有效途径,档案馆可以定期在线上举办小型的馆藏档案资源展览,能够有效扩大档案馆的宣传效果,有利于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社会影响力。档案管理人员还可运用自身的档案知识储备,不断对公民认知档案重要性加以引导,促进普通公民增强自身档案意识。
(四)有利于公共档案的产业化开发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档案内容和形态也开始转变。由于档案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宝库。档案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记事本,人们认知的提升促使档案价值被认知和挖掘,尤其是档案信息的文化价值。
移动互联网时代,档案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要充分运用粉丝经济思维与订制化思维。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购买文化消费品,这为档案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市场基础。进行档案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需要前期对档案资源进行梳理调研,确定哪些档案资源具有产业化开发的价值,例如名人手稿、特殊纪念意义的文献等等。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制定档案文化衍生品的个性化订制开发,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延长档案馆公共服务环节价值链,同时也可以为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收入来源。
·
[1]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2]张宁.2011年我国省级档案网站综合测评与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1年(5).
[3]杨立人.公共档案形成条件探索[J].档案学通讯,2005(5).
[4]李影.中国档案网站现状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冯惠玲.开放: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J].档案学通讯,2004(4).
(作者单位: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国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