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江《青春舞曲》改编与创新

2016-09-14 09:46:34
北方音乐 2016年14期
关键词:王洛宾装饰音舞曲

王 欢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胡廷江《青春舞曲》改编与创新

王 欢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青春舞曲》,王洛宾先生于1939年,在对中国西部音乐整理时,发现此曲后并将其改编完成,《青春舞曲》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歌曲,深受人们的青睐,节奏活泼、轻盈,采用4/4拍,十六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节奏的相互律动,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勃勃生机之象。胡廷江在改编创作上,既保持了原作品的经典旋律,又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使原作品焕然一新。

《青春舞曲》;王洛宾;胡廷江

一、创作取材及定位

改编版的《青春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新疆风味的民歌,原作由王洛宾先生所创。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新疆人民能歌善舞,又被称为“歌舞之乡”。《青春舞曲》旋律鲜明,节奏欢快,歌词上采取了“鱼咬尾”的写作手法,是新疆民歌固有的特色。六句歌词中有三句的前面八个字都是同一旋律。

中国的诗歌韵律与《青春舞曲》曲调的编排有相同之处,诗歌的押韵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双句都押韵,一种是最后一字的押韵。

王洛宾先生受到古诗词的影响,词曲结合的同时,并受到形式自律论的影响,注重语言的线条美,强调语言的自身美。王洛宾注重音乐部分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的美。

《青春舞曲》,歌词短小精悍,“太阳下山”与“花儿谢了”,采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虽然重复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但突出了它们的共性。歌词上的不断重复听众觉得乏味,但这同样是中国民歌的一大特点。重复的力量,不仅让人感觉歌词并没有多余,更让人感觉到歌曲音韵上的通俗、易唱。

在民歌写作上,音乐家虽然没有文人笔下华丽的辞藻,但纯朴的音乐旋律、明朗的节奏音型成为了民歌文化上的一大特点,为广大听众所接受。正是这样音乐的表达,才使民歌得以流传。

胡廷江喜爱写春、写景、写人,《青春舞曲》的改编是他对王洛宾先生的致敬,是对民族音乐的致敬,是对富裕辽阔的新疆的致敬。

二、改编《青春舞曲》的结构布局

胡廷江保持了王洛宾原作短小精湛、旋律积极向上的风格特色,胡廷江首先在《青春舞曲》的前奏曲上融入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大的改编,一进入就奠定了“江氏”的音调和风格。在基本音级的基础上,加入变化音,偏音。使作品在旋律上,起伏婉转,丰富了前奏的色彩,倚音的加入,重申了新疆民歌的风味。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歌词开头采用了歌曲的高潮部分,“别的那样哟,别的那样呦。。。。”中间选取了正文部分的歌词,像歌剧的序曲一样,呈现全曲的音乐要素和中心主旨。

正文的开始胡廷江保留了原曲的曲词,中间开始进入“胡氏”花腔写法,“啊”的贯穿,引来中间部分的小高潮,而全曲的主要动机均围绕以上形式进行陈述。后面的创作“快中有慢,粗中有细”,经过转调,音乐进一步变化,结构布局重新获得张力。如曲式结构图所示:

三、改编特色

《青春舞曲》无论从旋法、节奏、调式调性、结构还是装饰音上都体现了胡廷江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

(一)创作元素的混搭

《青春舞曲》融合了原作本身的民族风格,王洛宾先生本身并没有将五声音阶一用到底,他在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偏音结构,并巧妙的进行了离调,胡廷江再其基础上再加入#4、b7等音,夸张的旋法改编,适应了现代的音乐欣赏品味。

短小精湛的《青春舞曲》,由王洛宾创作完成,前奏并没有加入进去,《青春舞曲》使用了传统的民族调式音阶,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欢快旋律。胡廷江的《青春舞曲》在改编时,加入前奏部分,注入了大量的变化音级,使该作品更加完善。变化音级的使用,极大的丰富了旋律的色彩性,并且在保持原有的“新疆民歌”独特风味的同时,还增添了许多的音乐民族曲风。前奏出现了主题中“别的那样哟,别的那样哟,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一句的旋律。改编后的旋律更加优美、更加宽阔。

在全曲的旋律线条来看,# 2、# 3、# 4、# 5等变化音的大量使用,使旋律的色彩更加的突出并且给予变化,歌曲旋律呈现出非常浓厚的新疆民歌的韵味。

前奏的华丽开唱作为引子将音乐带入到愉悦的节奏和旋律当中,胡廷江喜欢将“花腔”、“西式旋律”运用到前奏当中,混搭的创作元素是胡廷江的常用协奏手法。

(二)花腔技巧的运用

胡廷江的 《青春舞曲》与王洛宾创的《青春舞曲》相作较,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廷江的主题部分多数保留了王洛宾创作的主题旋律,胡廷江不但保留原曲民族风味,也将旋律、速度、节奏及其调式结构进行编排,并且主题旋律尾部加入独具华彩性质的花腔旋律,为作品“以旧换新”的创作汲取了新的元素。西洋花腔的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族特色的旋律相贯通,使其原本单一的旋律曲调,因西洋花腔成分的注入,赋予了作品更充分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时尚。花腔拓款了音乐作品的演唱音域,对歌者同样是一种挑战与考验,展示出歌者的演唱技巧,尽显胡廷江独具一格的艺术创作思维。王洛宾原创的《青春舞曲》音域最高至# f2,改编后的《青春舞曲》部分音域拓展至# c3。使其作品的音乐线条更加舒展广阔,旋律更加明朗奔放。

(三)装饰音的使用

装饰音在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中具有普遍性,民族歌曲的改编中,装饰音的选用也是其创新的一个思路。

装饰音包括有回音、波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多种形式,蒙古民歌喜爱运用倚音,新疆民歌喜爱运用波音,陕北民歌喜爱运用颤音,南方的民歌喜爱运用滑音等等,装饰音的运用在作品结构形态的作用可以决定某一种音乐的风格,也同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巧妙的运用装饰音也可以彰显作曲家对作品的理解,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对听众审美观的把握。

胡廷江在《青春舞曲》中,前奏部分运用了大量的颤音,描写出一幅幅鸟语花香的景象。华彩乐段运用颤音的同时,加入了倚音,使乐曲婉转、动听,加强音乐的可听性。

(四)节奏速度交替

20世纪以来文学出现了意识流小说,成为新的文学形式,无标点、无“节奏”、无“主旋律”的意识流小说并没有影响音乐、舞蹈对节奏的放弃,节奏的运用在整个艺术领域普遍存在。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构成音乐的的基本要素,音乐的节奏可以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艺术气质、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风格,新疆人喜欢切分节奏,蒙古人喜欢长音节奏,民族固有的节奏是一个民族生活态度的反映,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回眸。

节奏的控制和选用同样需要速度的配合。节奏与速度的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直接影响到作品想要表达的风格与主题。因此,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风格的体现,节奏和速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节奏和速度的控制又是表达情感的有力手段。

王洛宾的《青春舞曲》节奏明朗、速度与节奏配合融洽,充分展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舞曲”风格经常采用三拍子的律动,而王洛宾采用了4/4拍的强弱起伏,细腻且委婉的重新诠释了舞曲的特点与魅力,复拍子的运用也成了《青春舞曲》的又一特点。改编版《青春舞曲》的呈示部,胡廷江保留了其节奏欢快的风格。到了变奏部分,速度放慢,旋律在缓慢的节奏中,诉说“舞动的春天”。

再现部分继续了原来的速度,节奏紧密,情绪婉转、起伏有序。作者通过速度快慢变化的相互结合和音乐节奏紧密与稀疏的对比,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的主题更加鲜明。

(五)调式调性变化

调式调性是音乐的动力,是音乐发展的“发动机”,调式调性色彩的变化影响作品的情绪、风格。改编版的《青春舞曲》,在调性上采用了远关系转调。A调——C调——A调,引子部分采用了主调A调的调性,在A调的基础上,胡廷江在前奏中进行了多次离调,并运用在装饰音上,加剧了戏剧的演变,矛盾冲突对比明显。在主体部分保留了原曲的调式调性,在羽调式中展开。主体部分之后进行了主题的变奏,偏音大量出现,短暂的离调使乐曲保持原来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元素,对比、夸张、戏剧性愈演愈烈。中间部分采用了C调,音乐风格委婉流畅,似回忆青春感叹时光飞逝。再现部分再次回到主调A调上。尾声,胡廷江将前奏部分的元素与原曲的前半部分相结合,在全曲上,起到了首尾相呼应的艺术效果。

三、结束语

改编版的《青春舞曲》以原曲为基础,经过了节奏与速度的变化,调式调性的相呼应,偏音的合理运用,以及花腔的辅助烘托,胡廷江的改编曲《青春舞曲》大大提高了原曲的发展空间。整个曲式结构以原曲旋律为主题,经过两次变奏后,再次再现了主题,并在尾声部分融和了全曲的动机,后缀加补充段,首尾回应,最终在回味于全曲中结束。

王欢(198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研究方向:声乐创作。

猜你喜欢
王洛宾装饰音舞曲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艺术评鉴(2022年18期)2022-11-05 18:14:20
冬的舞曲
瑶族舞曲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马步芳的半世交往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北方音乐(2018年19期)2018-01-23 15:42:58
烂漫舞曲
风采童装(2016年7期)2016-09-21 11:15:10
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
齐鲁艺苑(2016年3期)2016-04-08 18:17:31
王洛宾
小说界(2016年1期)2016-01-29 11:36:36
冯玲
让民族的音乐飞翔——重温王洛宾的音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