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乐中的诗词文化要素创新与传播
——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

2016-09-14 09:46:34
北方音乐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词体雨霖瞎子

王 璐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地方音乐中的诗词文化要素创新与传播
——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

王 璐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将诗词文化融入地方音乐,是对文化要素的再创造和二次传播。本文以地方音乐代表作贵州民谣《瞎子》为例,以文化创新为切入点,从形式、词体、曲调、意境、态度创新五方面展开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多元化、特色化、大众化、现代化、普适化传播,从而在地方音乐创作与诗词文化创新之间搭建更稳固的桥梁。

古诗词;方言民谣;文化创新;文化传播

近年来,民谣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作为地方音乐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由于民谣作品叙事性强、易于上口、色彩突出等特点,使其作者惯于从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并加以创新和广泛传播。

本文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具体探讨这首地方音乐对宋词《雨霖铃》的借鉴、再创造和再传播过程,并对贯穿古今的诗、歌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力求为当下音乐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一、形式创新: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由诗词延伸创作出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还原型、普及型和融合型,前两类或直接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容,或引用或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模仿古诗词的语言和形式,而《瞎子》中采用的融合型创作方式,继承诗词的某种思路或风格,使新的乐曲在传达原诗作本质精神的基础上,达到直击人心的多元化传播效果。

以“化诗为歌”为途径,在整句沿袭、释其大意、用其意向、取其意境中权衡选择,从而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其由“还原”到“融合”的多元化传播。

二、词体创新:由“官语”到“方言”的特色化传播

《瞎子》在词体上采用贵州方言形式进行创新,独特的贵州话为整首曲子增添了迂回惆怅之感,其用词直接使用日常习语,发音韵脚也力求“下里巴”化,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据此,其传播过程为:首先在方言民谣音乐领域被认可,其次在贵州区域内被广泛传唱,紧接着由于在当下热门综艺节目里的“出镜”,使这首小众民谣搬上大荧幕,来到公众视野当中。

《瞎子》与《雨霖铃》词体对比:

《瞎子》与《雨霖铃》关键词句对比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简练化:首句用语句描绘出时间、地点和大致情境执手相看泪眼 我拉起你嘞手看你眼泪淌出来 指明第一人称竟无语凝噎 我难在我讲不出话来 指明第一人称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秋天的蝉在叫/我在亭子边/刚刚下过雨漂亮的小姑娘些嘞都不在我身边喽嘞直抒胸臆指明对象

由“官语”到“方言”的转化,使《瞎子》本身更加富有地方特色,使其与大多数音乐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差异性,推动了这首地方民谣的传播。

三、曲调创新:由“诗”到“歌”的大众化传播

除了重新编写词体之外,为原作谱曲也是由“诗”转化为“歌”过程中关键的一步。相较而言,歌曲在传播性能方面优于诗词,我们从未经历过人人能诗的时代,但我们正在经历人人能歌的时代,歌曲在编写、演唱、记忆方面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其传播的大众化。

以《瞎子》为例分析由“诗”到“歌”的大众化:

《瞎子》如何由“诗”到“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悠扬婉转略带凄凉的语气切入,为整首歌奠定基调留恋处,兰舟催发。秋天的蝉在叫/我在亭子边/刚刚下过雨我扎实嘞舍不得/就是船家喊快点走扩展词语,使其契合整体婉转的曲调竟无语凝噎 我难在我讲不出话来 主题高潮句,强调重复三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这日子些再唱安逸/我也找不到人来讲喽副歌后直接接这句,使用押韵使结尾完整

与纯粹的诗词相比,歌曲的优势在于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扩大受众、增强记忆点,歌曲的副歌高潮句即整首诗歌的主题思想,通过高潮句的广泛传唱,从而更好地达成传递情感、传达意志的目的。

四、意境创新:由“婉约”到“豪放”的现代化传播

柳永作为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在《雨霖铃》中采用的也是婉约化的表述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意境传达。“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然而在民谣歌曲中,在创造意境的同时更加注重直抒胸臆,这也是当代歌曲能彰显个性从而达到高效化传播效果的一大原因。

直接说明情绪“舍不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瞎子》由“婉约”到“豪放”留恋处,兰舟催发。我扎实嘞舍不得/就是船家喊快点走这千里的烟雾波浪嘞/啊黑巴巴嘞天好大哦没有过多修饰词,直接译化为方言版竟无语凝噎 我难在我讲不出话来 主题高潮句,强调重复三遍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漂亮的小姑娘些嘞都不在我身边喽嘞直接说明惋惜的对象“漂亮的小姑娘”

“豪放”是现代人彰显自我的外在表现,将“婉约”诗词转化为“豪放”歌曲是适应现代化传播的必然结果。

五、态度创新:由“个人”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

在《雨霖铃》中,作者主要表达了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而《瞎子》采用音乐的形式对原作进行重新演绎和表达,当受众听到这首歌时,他们自身的体验会与词曲本身产生反应,演绎出不同版本的欢笑涕泪,从而超脱“个人”抒怀的限制,达到“人人”的普适化传播效果。

音乐具有跨时代性和跨地域性,它裹挟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并使用现代化方式将这些文化展现在受众面前,激起受众的共鸣,促进态度创新和普适化传播。

作为一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瞎子》的热唱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原诗作的关注和解析,这是大众传播的力量,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力量。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将有利于丰富文化氛围,促进整个文化环境的发展延伸。

[1]李群英.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70.

[3]潘嶙玉,江奇.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09-111.

猜你喜欢
词体雨霖瞎子
论周敦颐对词体的定性及其影响
船山学刊(2024年3期)2024-01-01 00:00:00
雨霖铃·有一年
题庐山三叠泉
一字一句总关情
雨霖铃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08
尊词之体 辨词之性
瞎子算命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12
瞎子的故事
小说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
我们都是瞎子
杂文选刊(2009年1期)2009-02-11 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