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东,舒 展,王锡波3(.新疆伊犁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 伊宁 835000;.新疆阿勒泰地区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 阿勒泰 836500;3.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畜间布病防控措施的探讨
赵卫东1,舒展2,王锡波3
(1.新疆伊犁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伊宁835000;2.新疆阿勒泰地区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阿勒泰836500;3.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布病(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在人和多数动物间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动物的生殖系统和关节部位,导致动物发生生殖系统疾病和关节肿胀病变,母畜发生流产、种公畜发生睾丸肿胀坏死等繁殖障碍,对畜牧业生产、农牧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都构成严重影响。针对目前畜间布病的流行现状,讨论提出了“检疫净化、免疫防疫、差别化防控措施、免牛检羊、小步快跑(片区化逐步净化)”等多种防控措施,只要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宣传到位、加强个人防护与消毒、强化监测与监管、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建设好专业队伍、兵团和地方配合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坚决消灭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人畜间的布病一定能得到有效防控。
布病;监测;分析;防控措施
10.16863/j.cnki.1003-6377.2016.04.005
布病的流行不仅对畜牧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对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布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扑杀阳性动物消灭传染源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防控措施。然而,在当今条件下面临诸多困难,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等众多因素都有制约,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做好布病防控工作,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一个地区畜间布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布病防控工作的措施和办法进行研讨,希望对防控工作起到有益的帮助。
1.1监测数据分布情况
1.1.1采样模式
试验区按规模场(群)、散养户、种畜场、规模化奶牛场、屠宰场5种模式采样。牛规模场(群)为50头以上,羊规模场(群)为100只以上。
1.1.2采样数量
全地区11个县市的123个乡(镇、场)、11个牛羊种畜场、每个县市1个牛羊定点屠宰场,全面实施采样监测工作。合计采集血样41482份。
(1)规模场:每个乡(镇、场)选择牛、羊规模养殖场(群)各1个,每个场(群)采血样30份;不能满足要求的乡(镇、场),按散养户模式补齐采样数量。安排任务7 380份,实际完成6 443份,完成率87.3%。
(2)散养户:每个乡选择2个自然村(1个牧业村、1个农业村),每个村至少抽取10个养殖户(养牛户5户、养羊户5户),每户采血样5份。安排任务12 300份,实际完成13 671份,完成率111.2%。
(3)屠宰场:每个县市选择1个牛羊定点屠宰场,每个屠宰场采集牛、羊血样各100份。安排任务2 000份,实际完成2 009份,完成率100.45%。
(4)种畜场:各县市11个牛羊种畜场,存栏种畜19 802头;按照种公畜全检、母畜检20%的比例安排任务;实际完成羊12 818份、牛2 028份。
(5)地区动物疾控中心独立安排检测任务:利用各县市报送的秋季重大动物防疫抗体效价监测血清,独立实施了布病检测,共检测牛3 550份、羊5 380份,小计8 930份。
(6)规模化奶牛场:由规模化奶牛场所在县市兽医站负责组织实施采样和RBPT检测,阳性血样送地区动物疫控中心。规模化奶牛场血样单独送检、阳性率单独核算。
(7)流行病学调查:与采集血样工作同步进行,技术人员入户调查,了解牛、羊等家畜的养殖状况、免疫和发病等情况。共计收集流行病学调查表2 726份,其中规模场(群)246份、散养户2 460份、种畜场10份、屠宰场10份。
一是实现养殖模式全覆盖;二是实现乡镇全覆盖;三是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四是各县市检测情况与地区动物疾控中心独立检测情况相互印证;五是检测总量达到牛16 987份、羊28 912份,分别达到牛羊存栏量的1.26%和0.64%。此次畜间布病监测工作数据分布是科学、合理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前该地区畜间布病流行现状。
牛检测阳性情况:规模场5.25%,牧业散户3.10%,农业散户3.53%;屠宰场4.49%,种牛场0.69%;总体平均3.43%。
羊检测阳性情况:规模场2.00%,牧业散户1.88%,农业散户2.45%,屠宰场2.09%,种羊场0.32;总体平均1.27%。
此次监测结果显示:牛羊总的阳性率2.02%,其中牛3.43%、羊1.27%;但是,如果去除阳性率较低的种畜场的数据,牛羊总的阳性率为2.88%,其中牛3.8%、羊2.02%。
4.1牛比羊的感染现状更为严重
无论是县市检测和地区动物疾控中心独立检测、还是各种养殖模式之间对比、或是总体平均值、甚至于牛羊种畜场的监测结果,都显示出牛的阳性率比羊高出1倍左右。
牛羊布病阳性率对比图
主要原因分析:一是牛的养殖周期比羊的养殖周期长,二是农区规模养殖数量(小规模化养殖程度高)较大,造成布病感染的几率增大。
4.2规模养殖比散养模式更为严重
牛的规模场阳性率5.25%、散养户阳性率3.35%;羊的规模场阳性率2.00%、散养户(含农区小规模养殖)阳性率2.21%。以规模养殖模式为主的3个县市的阳性率分别达到4.72%、3.28%、3.06%,也充分显示规模养殖条件下阳性率普遍偏高。主要原因分析:规模养殖环境中易感动物与病畜的接触几率增大,感染率提高。
4.3农区比牧区更为严重
牛牧业散户阳性率3.10%,农业散户3.53%;羊牧业散户1.88%,农业散户2.45%。以牧业为主的2个县的阳性率分别为1.72%、0.26%,比其他县市明显偏低。主要原因分析:农区养殖环境中较为拥挤,传播途径更有利于布病传播;农区还普遍存在牛羊混养的现象,增大了布病传播几率。
4.4种畜场阳性率虽然不高,但隐患很大。
种畜场总阳性率0.37%,其中牛0.69%、羊0.32%。但是患病种公畜可直接通过性接触造成母畜感染,传播面积将以几何倍数放大。
4.5羊的布病阳性情况与人间布病感染情况呈正相关。
本地区有2个人间布病定点监测县(农业县)。羊的布病阳性率分别达到4.22%和4.08%;人间布病也呈现较高发展态势,说明羊的布病是人间布病感染的主要源头。
另外,有2个市主要是规模养殖,牛羊的阳性率达到2.86%和6.67%;但人间布病较低,主要原因是规模化养殖接触的人群数量较少,但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5.1当前状况的成因分析
对慢性病的防控重视不够。畜间布病在业内被称为“慢性病”,其传播速度不快、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初发状态下不是十分显著,容易麻痹。上世纪90年代初,在自治区布防队的协助下,本地区实施了以检疫淘汰扑杀为主要措施的“布病净化”项目,1995-1996年进行大面积检疫,牛的阳性率为0.1%以下、羊的阳性率为0.075%以下,达到了国家稳定控制区标准。在取得布病防控阶段性成效之后,随即撤销了“布防队”的建制,专业队伍的消失导致新世纪以来布病防控基本处于十分松懈的状态。
染疫活畜流通造成的疫病传播。1996年以后,全国畜间布病呈大面积、快速反弹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活畜交易和流通高速发展,染疫活畜大量进入是造成近年来布病快速反弹的主要因素。
扑杀机制不健全,造成疫源广泛存在。国家、自治区对布病阳性畜扑杀制度不完善,补助额度过小;地方政府也过分强调和依赖上级政府对布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工作中缺乏主动意识。由于缺乏扑杀补助资金,检出的阳性畜基本上没有扑杀,继续混群饲养,这是造成布病在人间、畜间的快速传播的主要因素。
检疫执法普遍存在漏洞,大量染疫动物流入。布病检疫没有作为必检项目,外地引进牲畜相当部分没有经过严格检疫,导致染疫动物大量流入。
宣传不到位,群众缺乏认知,布病传播途径畅通。大部分农牧民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公共卫生条件差,对布病的传播、危害和防治知识基本不了解,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基本技能,从而造成个人感染。
消毒工作缺失。农牧民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能经常性对圈舍和接羔场所进行消毒,疫源地大量存在,造成疫情蔓延。
疫情监测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在不断加强疫情监测工作,但受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监测数量、范围有限,难以全面及时掌握整体疫情情况。个别地方政府由于害怕影响政绩,故意虚报、瞒报检疫数据,疫情流行状况得不到及时报告和控制。
人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间信息沟通不畅。卫生部门和畜牧部门作为布病防治的两个公共机构,尚未建立经常性信息通报机制,疫情信息不能互通共享。
5.2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方案讨论
5.2.1第一方案:检疫净化
检疫净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但是牛的阳性率3.8%,本地区存栏牛135万头,大约有5万多头阳性病牛;羊的阳性率2.02%,存栏羊450万只,大约有9万只阳性病羊。布病阳性动物的扑杀补助经费庞大,难以承担。
5.2.2第二方案:免疫防疫
免疫防疫可有效预防布病大面积爆发,维持畜牧业支持生产。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是:以县为单位,畜间阳性率低于1%或群间阳性率低于2%,应对阳性畜检疫淘汰;畜间阳性率在1%~2%之间或群间阳性率在2%~5%之间,由县级畜牧部门自行决定是检疫淘汰还是实施免疫;畜间阳性率高于2%或群间阳性率高于5%,应实施免疫;种公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则上不准免疫。
监测情况显示,除2个牧业县的阳性率为0.26%、1.72%,其余县市均高于2%。实施免疫似乎是必然选择。但是,布病防控工作将会延续较长时间,防控工作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严防造成防疫人员的感染;否则后患很大。
与此同时,所有取得《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种畜场、所有参与配种的种公牛和种公羊、所有“奶源供应基地”奶牛场,全部实施全检净化措施;布病检疫作为跨地州调运动物必检项目,在公路动物卫生检查站设立布病快速检疫项目,就地扑杀阳性动物,广泛宣传后实施,可以不予补偿。
5.2.3第三方案:差别化防控措施
由各县市自主决定免疫或净化方案和措施。原则上,阳性率较低的牧业县应该实施检疫净化措施,积累布病净化工作经验;考虑的财力情况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鼓励城市采取检疫净化措施;其余县实施免疫措施。
5.2.4第四方案:免牛检羊
鉴于牛的阳性率偏高且价值偏大,而且牛的疫苗免疫一次保护期为6年,免疫工作风险相对较小,可实施免疫。
鉴于阳性病羊造成人的感染危害更大,羊的免疫为一年一次,免疫工作风险较高;目前是羊的价格最低点,如果分作2~4年实施检疫净化,在财力保障方面压力不是太大。分步实施羊的检疫净化也是可行的。
5.2.5第五方案:小步快跑(划分片区、逐步净化)
每个县市依据乡镇划分为4~5个区,分年度实施检疫净化,加强管控,原则上杜绝净化区与非净化区牛羊的交往,最后实施1次全检净化,用5~6年的时间把畜间布病净化。这可能是花钱最少、效果最好的办法。但是其中的监管工作,难度很大。
5.3保障措施
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目前畜间布病的流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此项工作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同时对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要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保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健康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布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做好人、畜布病防治工作。要多方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尤其对检出的染疫动物,各级政府应拨出专项扑杀处置经费,以保证净化工作顺利推进。
落实防控责任,强化防控措施。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国办发〔2012〕31号)、卫生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54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好各项措施。要建立严格的防控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业务单位的责任,完善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奖惩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降低后顾之忧。基层动物防疫人员最大的顾虑是在布病防控工作中造成个人感染,其他先行的省区也有深刻的教训,将影响防疫队伍的稳定和防控工作的质量。因此建议:一是从技术层面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的保障;二是在防控工作中采取消毒压尘措施;三是筹措资金为基层动物防疫员购买专项保险,消除后顾之忧。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群众基础。要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开展布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宣传、教育、培训,让所有养殖者不敢养布病阳性动物。在所有养殖单元,牢固树立消毒和防范措施,尤其是做好接羔育幼期间的消毒防范工作,有效切断布病传播途径。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布病的危害,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有效防范动物疫病向人间的传播。
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防控。养殖者要切实履行好动物防疫的主体责任,配合动物防疫部门开展好检疫淘汰净化工作,定期对圈舍、接羔点做好消毒工作;公安交警要对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给予必要的协助,对强行闯关车辆予以重罚;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严把关口,确保所有引进动物实施隔离观察和检疫措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各县市畜牧主管部门要加强引进动物的监管工作;动物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切实做好疫病监测工作,随到随检,确保检疫质量;卫生防疫部门与畜牧部门要加强沟通,互通信息,做到人畜间布病防控共同推进;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对布病防控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重视队伍建设,提高防控水平。加强各级防疫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县市以下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对基层动物防检人员要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加强兵地合作,同法同步推进。兵团与地方唇齿相依,只有实施联动互动、做到群防群控,落实好综合防控机制,畜间布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采取何种防控措施,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以流行现状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等众多因素;财政能力是保障基础,政府和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监测面,坚决扑杀阳性动物,消灭传染源;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畜牧业生产和防控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强化消毒工作,可有效地切断畜间布病向人间传播的途径。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人畜间的布病才能得到有效防控。
[1]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10):649-651.
[2]赵凤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2):62-63.
[3]李阳,李红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关键措施[J].中国牛业科学,2015,(1):85-86.
[4]陈玉波.浅谈畜间布病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8):8-8.
[5]范伟兴,钟旗,何倩倪,等.几种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比较研究[C].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31-33.
[6]隋世杰,张天铎.控制畜间布病综合性防制措施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2,(2):32-34.
[7]李玲,闫晶华,闫昊,等.新疆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及防制技术研究[J].草食家畜,2012,(3):19-22.
[8]郭慧琳,高静,毋艳萍,等.甘肃省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及防控现状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 (4):67-68.
[9]王功民,池丽娟,马世春,等.我国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及因为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7):62-63.
[10]郑加玉,徐凌忠.1954~2011年淄博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3,(1):59.
[11]霍金山,王明珠,韩永林.畜间布病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11,(10):32-33.
Discussion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Brucellosis among Livestocks
ZHAO Wei-dong1,SHU zhan2,WANG Xi-bo3
(1.Yili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Diagnosis Center,Yining 835000,China;2.Aletai Animal Disease Control and Diagnosis Center,Aletai 836500,China;3.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
Brucellosis is a kind of zoonotic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 which spreads among human and most animals,mainly damages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joints of animals,thus,some diseases arises therefrom, such as diseases about reproductive system,joints swelling lesions,abortion of pregnant female,swelling necrosis of testis of breeding sires,and other breeding difficulty,which seriously affect livestock husbandry, agro-pastoralists'health and social stability.Based on current epidemic situation of brucellosis among livestocks,the paper proposes"quarantine purification,immune prevention,differenti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immune of cattle and quarantine of sheep,step run(area progressive purification)",and other control measures,and the Brucellosis can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controlled provided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pay much attention,investment and publicity are in place,personal protection and disinfection are strengthened,monitoring and supervision are intensified,relevant departments would cooperate well,professionals team are well built,corps and the local contact and cooperate,and the whole society participate in to resolutely eradicate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effectively cut off the transmission way.
brucellosis;monitoring;analysis;control measures
S855.99
A
1003-6377(2016)04-0026-06
赵卫东(1963-),男,安徽人,兽医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E-mail:293521306@qq.com
2016-04-20,
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