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萍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丽萍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国家和政府在困难学生资助方面已经采取了众多措施,成效显著。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已经不能单独采取以往的物质资助模式。因此,在既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如何在保障困难学生的基本权益之外,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实力,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质,才是今后高校困难生培养的方向。
高校;困难生;资助工作;发展性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校当前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助学格局,高校建立以“奖、勤、助、贷、补”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工作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生活难等问题。同时,近年来社会组织、企业和一些成功人士也加入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行列,在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以浙江工业大学某文科类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340人)为例,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困难生比例高,贫困程度增大
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庞大,由于自然灾害的冲击,农村贫困程度高。在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加上社会经济水平的变化,大学学费标准日益提高,让贫困家庭供学生接受教育的经济负担加重,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和贫困程度都不断上升。在生源地这项数据中,其中来自农村的有271人,占79.65%;来自城镇的有69人,占20.35%;其中来自东部的有165人,占48.67%;来自中西部的有174人,占51.33%。
(二)困难生结构复杂化,困难多样化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们面临的首先是经济上的贫困。同时,困难生多数来自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他们在学习方面基础薄弱(英语、数学)、知识面窄、学习方法不恰当,能力方面欠缺,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都比较缺乏。家庭经济状况糟糕,使得贫困生的心理容易产生压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成为“经济贫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能力贫困”并存的“多困生”。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最高比例的是存在生活问题的,如学费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医疗问题等,有243人,占71.47%;其次是存在学习问题的,有54人,占15.88%。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首要问题是生活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经济实力不足,生活费、学费紧缺,长辈医疗费用大。
表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类型情况表
表2 最希望提升的技能类型情况表
(三)困难群体学生的需求多样化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生存需要通过负担得起的资金支持。在生活和学习经费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能从学校得到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希望提升沟通能力的有51人,占14.96%;希望提升学习成绩的有64人,占18.77%;希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有69人,占20.23%;希望提升专业技术的有76人,占22.29%。
在当前的资助体系下,经济困难生多样性需求满足的途径尚未得到拓展、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跟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主体较为单一
资助工作程序化,可操作性强,高校普遍由专职或兼职辅导员负责牵头完成贫困生的资助和管理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有些院校300多名困难生的工作只是由一名兼职的辅导员完成,师生配比1:300,实在难以满足资助工作的实际要求。辅导员往往身兼多职,事务性工作繁多,除了管理该项工作外,还要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只能基本完成资助工作任务。资助工作的特性又往往表现为阶段性工作,每年的下半年是资助工作的繁忙期,工作时效性强、工作量大、任务重,辅导员分身乏术,工作难以做细致。
(二)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发展不平衡
目前,高校以国家资助政策为基础,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已经出台了众多资助办法和政策。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的原因,高校所配备的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人数少,工作方法和模式停留在过去的阶段,没有很好地跟上新形势的发展;配备的专职工作人员通常疲于应对繁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而无暇或缺少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诚实守信、感恩回报、励志感恩等方面的教育等,导致在大力发展物质资助时,欠缺和忽视了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高层次需求的产生必然是以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为基础,当前的资助模式以物质资助为主,解决的是“生理”这一最低级的需求。在生理需求满足后,经济困难学生势必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当前的资助模式在满足学生高层次需求方面欠缺一些有力的措施和良好的对策,使得资助方法单一化,且效果流于表面。
(三)缺乏困难生针对性的教育课程资源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区域和家庭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缺乏专业的英语知识、数学和计算机技能、学习能力、活动能力等,使得困难生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比较困难。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针对性提高困难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相关课程资源,难以有效促进困难生的全面发展。困难生对这一方面的需求是突出的,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缺乏应有的跟踪反馈机制
高校主要以无偿资助的方式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他们迫切的需要,但也有明显的缺点,无偿资助最终并没有解决贫困问题,它“只输血,不造血”。所以,部分贫困生产生了“想当然”和依赖的心理,对待贫困的态度也由此发生变化,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更为突出。因此,无偿资助有待进一步完善其相关机制,实现以资助来激励贫困生勤奋自强的效果。部分困难生受到原来的物质资助影响比较深,存在“等着学校发钱,靠发的钱生活,没钱了就跟学校要钱”的依赖心态,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毕业以后的生活是非常不利的。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困难生而言,他们反馈社会、反哺社会的意识是薄弱的,传承爱心、传承希望的行为是缺乏的。长此以往,也不利于社会慈善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从而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由单一强调教育机会公平,发展至兼顾并强调教育收益最大化的效率诉求,使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拥有同样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在今后的高校资助工作中,应该坚持目标导向,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高校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前提下,兼顾资助公平和效率,保障受助学生的权益,提倡全面发展。
(一)从“结果性支持”转向“过程性支持”,促进困难生全面发展
目前,高校已经建立“奖、勤、助、贷、绿色通道”等资助模式多为一种“结果性资助”,减轻学生在学费和生活费上的经济压力。而发展性资助为“过程性支持”,是一种资助与发展并重、管理与育人并重的资助形式,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摒弃传统的评价尺度,注重工作的实效性
传统的资助工作以困补专项经费的发放数目作为评价尺度,而发展性资助体系始终把资助对象的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着眼于贫困生的发展程度,建立有效的资助反馈机制、约束机制、组织机制,促进资助体系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发挥困难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个性鲜明,具有时代特点。所以,在资助方案的制订阶段,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在不同的群体中开展广泛的调研,更重要的是倾听困难生的意见,这样才能使资助方案反映他们的实际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资助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资助实施阶段,注重培养贫困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锻炼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能力,激发贫困学生的发展潜能。
(四)进一步打造培养平台
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困难生发展性平台。如各种爱心社、自强社、贫困生实验班、朋辈辅导计划等,结合校外优秀爱心人士或企业单位的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更加适合困难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促进困难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升与培养。引导贫困生在实现自助的基础上,发挥个人能力,积极反哺社会,形成良好的资助氛围,打造长远的资助平台。
综上所述,高校困难生群体的资助体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以生为本”,在保障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资助方式和资助形式,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作为今后资助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将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自信向上的有为青年。
[1]季枫.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策略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4):94-95.
[2]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
[3]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0-33.
G64
A
1673-0046(2016)6-0166-02